第38章 大风歌(三十八)反乎冤乎(第2/5页)

第二个观点,功高震主者,危,你功劳大得威胁到君主的存在,是非常危险的,你的功劳太大了,你想想你多大的功劳,灭魏国,灭代国,灭赵国,胁迫燕国投降,灭齐国,你把黄河以北五个诸侯国家你全部荡平了,这叫什么功啊?这叫不赏之功,就是没法赏了,也没法再给你加封了,换句话说,刘邦那儿没东西可给你了,这叫挟不赏之功带震主之威,处臣子之位,你具有不赏之功,带着震主之威,你肯定很危险。你现在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你到楚国去,楚国人都怕你,你到汉王那儿去,汉王那儿也都怕你,你功劳太大了,你投谁谁都怕收留你,这叫什么?这叫天不收地不留,你别以为你立了大功,立了大功你的功劳太大了,天不收地不留。蒯通的话可以说讲得非常透啊,韩信听完很平静,说什么呢?“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什么意思呢?您受累了,回去歇会儿吧,我再考虑考虑,不听。停了几天蒯通再一次拜见韩信,道理全部讲完了还讲什么?蒯通还会讲,讲完以后看起来都讲完了,又讲了三条,第一,人要识劝,为人要识劝,不管什么事,发生什么事以后别人劝你你要听,如果一个人不识劝,别人怎么劝你都不听,一旦你做了错误的决定再没有改正的机会了。第二点,奴仆思想后果严重,蒯通说你韩信放着主人叫你当你都不敢当,你只想当奴才,你这是个奴仆思想,这个后果极其严重。第三点,犹豫不决害死人,你现在一直在这儿犹豫不决,这个犹豫不决害死人。当然蒯通举了很多例子,他说猛虎要是犹豫的话,它还不如那个蜂虿螫人呢,就是不如那个蜂来蜇人一下呢,那个千里马要是犹豫了还不如劣马呢,一个勇士要是犹豫了,他还不如一个庸人呢,一个聪明的人犹豫了他还不如个哑巴呢,哑巴还会打个手势,所以说犹豫不决害死人。蒯通又给他讲了三点,讲了三点当然韩信还是不听。

画外音:

在《韩信破齐》一集中蒯通已经苦口婆心的游说了韩信一番,但是韩信没有心动,当蒯通第二次游说时,可以说他已经前前后后穷尽了所有的道理和各种可能,但韩信仍然不为所动,那么在韩信的心理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节呢?他为什么如此执拗呢?

王立群:

武涉劝他,蒯通劝他,特别是蒯通苦口婆心,剖析利害,韩信就是不听,其实韩信不听是四个原因造成的,第一,对刘邦有幻想,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他对刘邦有幻想,这个幻想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他功劳大,他觉得我这么大的功劳主上还会伤害我吗?他对刘邦这个幻想非常重。他的幻想来自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你看当年那个漂母不是给他饭吃了吗?他做了楚王以后怎么对待漂母?千金重谢;当年受胯下之辱的那一个无赖,他封了那个人,他没有报复那个人,他封那个人做中尉,就是让他当警察了,当警察局长了,韩信对人总是一种态度,就是知恩图报,以德报怨,他是这样来对人的。当然他也希望别人也能够这样对他,这往往就是善良的人啊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不害他他还会害我吗?这样想,这是幻想。第二点,没有称霸之志,韩信这个人是有志向的,这个志向就是因功封王,他既没有项羽的称霸之志,也没有刘邦的称帝之志,既不想当霸王又不想当皇帝,他只想当一个因功封的诸侯王,他把人生的目标就定在这个位置上去了,你叫他干别的他不干。第三点,就是他对刘邦精神臣服,从精神上臣服于刘邦,有一个严格的依赖型的人格,他的人格上他没有一个自主自强的人格,是非常依赖他人的依赖型人格。第四个原因,性格中间的犹豫徘徊,有的人性格非常果断,有的人性格就是犹豫徘徊,韩信属于犹豫徘徊之人,不果断,这四个原因导致他不会叛乱,这是韩信跟刘邦关系的第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