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风歌(四十三)自信人生(第2/5页)

丰邑一丢失刘邦可急了,立即带兵回来打丰邑,一攻丰邑失败了,打了败仗,这个败仗败得很惨,刘邦为这个一攻丰邑的失败气得害了一场大病,所以人不能生气,百病气中生,一有气就要害病,所以打丰邑一失败,刘邦因为气害了一场大病,回到沛县养病。病养好了刘邦悟出来一个道理,靠自己一个人打不下丰邑,我得去借兵,找谁借呢?他找了当时被立为楚王的一个人,这个人叫景驹,他去找景驹借兵了,然后找到景驹,刚到景驹那儿还没有来得及借兵,麻烦来了,什么麻烦呢?秦兵打过来了,章邯带领军队打陈涉,同时分一部分兵来打景驹,这样一来景驹就不敢分兵给刘邦了。刘邦跟景驹联合起来对抗秦军,打得还不顺,刘邦就退出来了,退出来他又瞄准了一个地方叫砀郡,他自己单独把砀郡打下来,收编了砀郡的五六千士兵,加上他沛县起兵的两三千人,刘邦算有了九千兵,有了这九千士兵,他二攻丰邑又败了,又没打下来。两次攻打丰邑失败以后,刘邦就觉得还得借,找谁借?谁能借给他呢?他看中了项梁,投奔项梁去了。还不错,项梁很赏识他,给了他十员战将五千士兵,他靠着项梁的资助把丰邑打下来了,然后雍齿逃到魏国去了。这件事在刘邦早期起兵的时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个事件叫三攻丰邑,这个三攻丰邑说明,刘邦从起兵之初就有一个非常优良的品德,或者叫精神,叫什么呢?可以打败但不会打垮,这一点很重要,有人打败就会垮,有人打败不会垮,最终的成功者是打了败仗精神不垮的人,刘邦就属于这一号,因为他有自信。

画外音:

当我们今天回过头来,再来看刘邦当初的起兵时就会发现,刘邦在起兵之初还是坎坷重重,光是他的大本营他就丢三次他夺了三次,对于一般人来说,早就丧失了再次夺回来的意志,但是刘邦却坚持不懈,最终还是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那么在刘邦的身上还有哪些难得的素质呢?

王立群:

第三个例子,敢于称王,这个事其实我们讲过,鸿门宴,大家想想鸿门宴,项羽为什么要灭刘邦啊?因为刘邦把住函谷关想做关中王啊,这个事咱们不是讲过吗?但是当时咱们讲是站在项羽的角度上去看,刘邦自不量力,现在我们讲刘邦的自信,反过来换个角度,如果我们站在刘邦的角度看,在兵不如人,将不如人,力不如人,敢于在这个时候把住函谷关,自立关中王,要自称关中王,这说明什么?可能大家觉得这个人自不量力,但是在自不量力的背后未尝没有敢于称王的精神啊,这个精神至于可取不可取另当别论,起码这个人他敢当头儿,敢挑头,敢称王。韩信缺的就是这个劲儿,韩信当了齐王以后,你看两拨人劝他,一个是项羽的使者,一个是蒯通,劝他称王、自立,他始终不敢。刘邦压根儿开始人家就敢当头儿,敢挑头儿,敢称王,所有的创业者都有一种精神,敢当董事长,这个精神是所有的创业者共性。刘邦一开始就有敢称王的精神,他打入函谷关以后,当然他对项羽估计不足,但是他自己敢于称王也说明他还是相当有自信的,虽然他的自信变得有一点盲目自大,但这个人就这一个“敢”字来说很不简单,这是第三个例子。

第四个例子,彭城大败讲过了我们不说,彭城大败以后,刘邦败得很惨,五十六万败给人家三万,老爸、老婆全丢了,儿子、女儿靠滕公算捞上来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一边逃一边就在谋划消灭项羽的计划,他这个计划是怎么订的呢?他觉得,只要能说服九江王黥布叛变,倒戈,我就能迅速地平定天下,所以他派了一个使者,这个使者出发之前刘邦给他讲了一番话,这个话大家听听,“公能令布举兵叛楚,项羽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这个话什么意思?你只要能让黥布叛楚的话,项羽一定会留下来跟黥布打,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俩只要一打,就得打好几个月。第三点,只要有这几个月的时间,我可以把整个天下就拿下来了。这是刘邦的判断,他这番话就这三点意思,换句话说,刘邦认为我只要几个月就可以搞平项羽,把这个天下装入囊中,他觉得可以速胜。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三个结果,九江王黥布叛乱了,项羽没有去,派了他手下的人去了;第二,项羽手下的人跟黥布打了几个月不错,最后把黥布打败了;第三,这几个月刘邦不但没有平定天下,而且是一连串吃败仗,一直退到荥阳,成为拉锯战,他的速胜论彻底破产。刘邦原来的估计不是打持久战,他原来就想几个月就把项羽给摆平,最后没有成功,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刘邦的雄心,但也说明了刘邦的自信。当然刘邦这个自信大家还可以打个问号,他自信得有点叫咱们觉得可笑,或者有点盲目,但起码这个人敢想,他竟然想我就这几个月你只要黥布一叛乱,项羽一去跟黥布打,只要打上几个月,整个天下我就拿下来了。事实的发展完全不像他说的那个样,但这个人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