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2/5页)

“今日新晋进士的日程安排是什么?”

“上午去吏部进行报备,下午去孔庙祭祀。晚间在翰林院举办恩荣宴。”

恩荣宴也就是琼林宴,因为元代改名叫恩荣宴,所以明代大臣也沿用了这个称呼。

“传解祯期进宫见驾,孤今日中午就想见见他。”

解家是朱瞻基在士林中间立的典型,对解家,朱瞻基自认也是仁至义尽。

所以,他不愿意出任何差错,这解祯期如果可靠,那他就重用,要是因此对自己有了怨恨,那就把他打发到吕宋,让他自生自灭了。

今日是传胪唱名的第二日,这几日,为了人新晋进士们享受一番,每日的行程安排的并不紧凑。

解祯期作为状元,在吏部第一个进行了登记。这种登记就相当于后世的人事档案,将个人的户籍,家族人口,个人特长等记录在档。

因为没有照片,档案里面还有不少关于个人外表,甚至是身体隐私的记录。

比如身上哪里有胎记,少一颗牙,或者六指等,都要记载的清清楚楚。

这也是预防有人假冒身份。

解祯期第一个登记完,当面见蹇义接见的时候,向这位负责大明人事安排的大佬提出了不愿入翰林,而想外放的请求。

蹇义当然是惊讶无比的,他没有想到解祯期傲气如此大,因为朱瞻基的一句话,就想去海外来证明自己。

他当然是劝了又劝,解缙虽然有些不通人情世故,但是正因为如此,他跟朝廷的几个堂官之间并无太大矛盾。

蹇义也愿意解缙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待在内阁里,并且占据内阁首辅的位置。这样的话,内阁根本没有直接影响六部的能力。

当知道解缙已经同意了解祯期的计划,蹇义也无话可说了。

出了蹇义的公房,解祯期忍不住叹了口气。他当然知道自己的选择有些冒险,如果能做出成绩还好,三年,最多六年,他就能回到京城。

但是要做不出成绩,他这一辈子就别想再进翰林院了。

不进翰林,做堂官还有机会,但是想要进内阁,反而没有了机会。

但是,他不后悔。

因为入翰林这条路,他已经能看到终点了。如今朝廷政局稳定,最少在他的叔父没有告老还乡之前,他是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的。

最多在翰林院修史书,或者担任侍讲,讲读,在经筵上表现一番,或者去给太孙殿下的孩子启蒙。

在翰林院待个一二十年,等叔父解缙告老还乡,他也才四十多岁,那个时候,也会成为学士,刚好进入内阁,担任殿下的言官。

因为性格上面的缺陷,他不认为自己能有执掌一部的机会,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就像自己的叔叔,哪怕身为殿下的老师,也根本没有掌握实权的机会,始终是个言官。

想要改变,就要从进入官场的一开始改变,走一条艰难一点的道路,从一开始纠正自己已经定型的性格。

更主要的是,让殿下知道自己的决心。

解祯期是聪明的,他的思路清晰,为自己构划的发展路线也非常可行。

但是在面临这种巨大变化的时候,他的心里难免有些惴惴不安。

“中平兄,见过尚书大人了?”

说话的是同期进士陈安,陈安也是今次科考的二甲头名,与解祯期在去年就已经相识,今日午间还约好了一同到府前街聚餐。

下午要拜祭孔庙,不能饮酒,琼林宴被安排在了晚间,但是,同期进士一同小聚,只要不喝酒,倒也无妨。

解祯期面向几个同科,长揖到底道:“在下已经先行见过尚书大人,就先行一步,到府前街醉仙楼恭候大驾光临。”

这里是吏部,自然不是闲叙的地方,除了像解祯期这样早期就曾入仕,并且对京城了解之人,大部分进士都没有见过太多世面,在这个权力中枢里面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