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道(三)(第2/3页)

“陛下圣明。”

虽然不信,但是马屁话还是马上奉上。

赵佶笑着点点头,他现在也觉得自己越来越圣明了!恁般圣明的皇帝,还真是古之少有啊。

“听说你去找程颐论道了?”赵佶这时问起了南山书院论道的事情。他是有皇城司的,那么好玩的事情,当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没有。”武好古一笑,“谁去和他论道?他那个道全是欺骗无知妇孺的,有啥好论的?”

“欺骗无知妇孺?怎么说?”

“就是那些万物皆只一天理,还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云云的,有见识的谁信啊?臣要是快饿死了,为了混口饭吃,卖假画的骗子也去做了……所以这些道没啥好论的。”

“哈哈,是啊,这不就是胡扯嘛。”

“臣只是和侯仲良讨论了《吕氏乡约》和《共和商约》的优劣。”

“哦?”赵佶问,“孰优孰劣啊?”

武好古笑道:“应该是谁穷谁富。”

“哈哈哈。”赵佶大笑,“若是普天下都用《吕氏乡约》,恐怕就要天下皆穷了。”

“陛下圣明。”

又圣明了一回!

武好古接着又说:“臣还和程颐论了论儒学外传的事情。”

“外传?”赵佶笑问道,“往哪儿传?”

原来他不知道儒学现在是不能随便往外传的……

“哪儿都不能传。”

“为何?”

“因为国法不许。”

“不许?”赵佶一愣,“这是祖宗家法吗?”

“不是,是唐朝的规矩,本朝因之。”

“唐朝的?”赵佶想了想,“为何啊?”

“是怕四夷学了儒家的典章建立朝廷和中华作对。”

赵佶嗤的一笑:“现在还有哪个蛮夷没有建立朝廷吗?”他掰着手指头,“北面是辽国,东面是高丽国,南面是安南国,西南还有大理国,西面还有个西夏……不都有了吗?我们还防谁啊?”

其实还有一个蛮夷,就是碎了一地的吐蕃没有朝廷了。历史上唃厮罗家族在青唐崛起的时候可把大宋吓了一跳,还以为吐蕃王朝要复兴了呢。

“可不是嘛。”武好古道,“唐朝这个办法防不了四夷,只能把自己给圈起来了。”

“圈起来?”

“不让儒学外传。”武好古说,“这对我中华是不利的。”

“不利?”

赵佶听不大懂。

不过武好古那张嘴多会忽悠啊。

“当然不利了。”武好古说,“如果允许儒学外传,那么陛下以为儒学会以何形式外传呢?”

“以何种形式?”

“臣以为是建立书院招收弟子的形式。”武好古忽悠道,“书院可以跨越国界,师生同样可以跨国越境。我大宋的儒学才是正宗啊!我大宋的大儒,应该成为四夷儒生的师尊……儒生都是尊师重道的,如果师徒名分确立了,我大宋不就在四夷国内有人可用了吗?”

好像有点道理。

赵佶盘算着,如果大宋的大儒能把书院开遍辽国的南京道,那将来自己平复燕云没准就有不少内应了!

武大郎的办法不错啊!

武好古接着说:“若是我们在四夷国内有人可用了,说不定就能将原本不向着我们的国家拉拢过来,变成大宋的藩属或是盟友……至少可以阻挡他们倒向大宋的敌人。另外,大宋还可以通过在四夷国中的儒生获取大宋没有或缺少的好东西。譬如良马、黄铜、香料、玛瑙、宝石、毛皮等等。可谓是一举多得。而更重要的是,陛下可以通过这些开设在四夷的书院将孔子孟子的学说传播出去,这可是儒学之盛事,是化夷为夏,是圣德明君之所为啊。”

“化夷为夏?”

赵佶心想:似乎有点意思,教化蛮夷好像是上古圣德之君常做的事情。自己好像也是圣君……大家都怎么说,应该是对的!所以也应该做一点圣君才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