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这很封建(十二)(第2/3页)

琼林苑的改造工程,现在已经开始了,不过并不是动工,而是拿出了设计方案。

方案的草图是武好古和黄五郎画的,然后又交给了在家当孝子的李诫修改和制定施工方案。同时,又请了开封府城内最好的木匠依着图纸做了琼林宫的模型。

现在模型已经摆在了琼林苑中的琼林阁内,并且展现在了驾临此处的圣君赵佶面前。

“为何要在琼林宫外修建那么高大的城墙?”

赵佶看着铺在几张拼起来的大方桌上的琼林宫模型,感到非常奇怪。琼林宫外围,不知为什么修建了一圈看上去挺高大的城墙。

“陛下。”潘孝庵笑着回答,“这圈城墙是武大郎提出的……他在信上说,修建界河商市的工匠偶尔间烧出了一种价格低廉,而且产量极大的红砖,如果用来修建琼林宫城墙,一定非常美观。”

“红砖?”赵佶想了想,“不会逾制吧?现在可有不少人眼红大郎的财产和地位,他可得小心一点。”

“大郎的信上说,界河使用的红砖都会在外涂抹白灰。”潘孝庵道,“不过琼林宫的外墙不必抹灰,所以会非常好看的。”

好看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足够坚固!砖墙比夯土墙坚固多了,而且琼林宫加上外面的“市区”,规模也没多大,完全可以修成一个坚固的小城。

如果少数民族南下的大趋势不能改变,赵佶还可以躲进琼林宫城固守待援。

“这样啊。”赵佶点了点头,“花钱不会太多的话,修一道围墙也无妨。对了,大郎和高俅通过御药院给朕上了道奏章,建议吸收在沧州拥有大片土地的勋贵豪强家的子弟入殿前御马直,以方便购地。潘卿你是勋贵家出身,你怎么看?”

武好古和高俅通过御药院上的是密折,又称“暗入文字”,是朝臣们比较反感的上奏形式。

不过武好古和高俅本来就是小人幸近,暗入文字也很正常。

“若非如此,恐怕买不着足够的土地吧。”潘孝庵思索着说。

“为何会买不到?”

“臣知道沧州的土地多在勋贵豪强之手,而且相当一部分是隐田,没有足够的利益,这些人不肯把本就有点见不得光的土地拿出来的。”

“隐田?”赵佶顿了顿,“没有办法清查出来吗?”

“这个……”潘孝庵可不敢回答这种问题,“这个臣不知道。”

“不知道,还是不敢说?”赵佶看着潘孝庵,眉头微微皱起。同样的问题,如果问武好古,一定会有满意的答案的,眼前这潘孝庵,看来还是差了些火候啊!

“臣是真的不知道。”潘孝庵诚恳地说,“查田检户之事,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办好了固然利国利民,可要是办不好,只怕……”

“怎么会办不好?”赵佶眉头深皱。

“这个……”潘孝庵回答,“这个也有人说,王荆公的新政颇多失策,都是因为没有得力的官员和公吏去执行。特别是公吏多是世袭,又被地方豪强所垄断,所以就……”

看到潘孝庵吞吞吐吐,赵佶又扭头看着李诫,“李卿,你是做过地方官的,和朕说说吧。”

李诫思索着说:“陛下,其实地方官本就有清田检户之责,清查隐田隐户之事每天都有人在做。只是没有大张旗鼓而已……若是官吏足够得力,自可以查出隐田隐户。若是不得力,再降诏严查怕也无用。”

宋朝的问题,说句不该说的,其实就是科举制选拔出来的官员能力不足,操守也不咋地。依靠他们能办好的事情,实在不多,还是马马虎虎凑合着过吧!

“知道了!”赵佶苦苦一笑,“且不说这个了,还是继续说说朕的琼林宫吧。”

……

沧州,清池县,忠义寨。

正在慕容忘忧的衙署中和慕容老头还有高清一块儿喝茶的武好古,突然接到了属下的报告:沧州州衙正在布置清田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