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何处是桃源?(第2/3页)

而北方的生地又多苦寒,一样会冻出人命的。所以大周共和国在辽东的开发区域主要还限于辽河流域——那里并不是完全的生地,是经过辽国近二百年开发的半熟地,所以很容易就发展起了。

府兵的主要职责还是当兵打仗,不是去开垦荒地。如果把他们安置到荆楚蛮荒之土上,那他们还当不当兵?

而且开发蛮荒的投资不小,那些府兵还有多余的财力负担兵役吗?

“可江汉一带多有强宗大族。”蔡绦说,“如果强迁他们,就怕宗贼作乱,威胁到襄阳的根本。”

余深摇摇头道:“江汉的强宗大族如何能威胁襄阳?襄阳这边七八万的新军才是真厉害啊!不过咱们也不必一味打压,可以分化瓦解,授给其中一些宗族以荆南世袭之地。还可以许他们自练族兵,自备器械。”

他的办法,就是在荆湖南路的“生地”或“半生地”行封建。

其实宋朝也不是完全的官僚治理,封建的成分也是有的。比如西北府麟的折家,西南播州的杨家都是世袭封建的基业。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荆湖南路也有不少强宗大族,能笼络的,一样可以封他们……各家各宗有了地盘,有了名分,就不会和太上为敌了。安抚好了这些强宗,剩下的就好办了,还真敢对抗太上的七八万强兵不成?”

“官制呢?取士呢?”

沉默了半晌的蔡京忽然提出两个问题。众人一听,都在心里面暗暗佩服。

蔡京虽老,脑子还是很清楚的!

土地问题是一个,官制取士的问题也是一个。

只有都摆平了,荆楚割据的局面才能长久维持。要不然荆楚政权就只能依靠七八户军户进行军管。总归是一个不接地气的政权。

赵佶道:“北周是学校取士和公民推举相结合的办法。学校取士和科举有点像,而公民推举则类似察举。而两种出身又能互相转换,还是非常活络的。三郎那边也差不多,只是地方上威权更重。只是不知关中方面是怎么做的?”

这就开始琢磨着抄袭了……

“关中那边似乎还是要科举的。”蔡京道,“只是如今关陇武人跋扈,士大夫有志难伸了。”

“关中可以搞科举,咱们却不能开科取士。”梁师成提醒道,“除非太上在襄阳复位……”

赵佶叹了口气,“那就是一分为三了……父子之间,焉能如此?朕还是继续当太上吧。当个太上,才能把大哥、三哥隔离开来。”

“太上圣明。”

大臣们嘴巴上挎着,心里却都有点忐忑。

赵佶在世,他们这些人自然可以高举太上皇的旗帜在襄阳逍遥。

可太上皇不在了呢?荆楚之地归谁?

官家赵桓?康王赵构?还是东南的赵楷?恐怕少不了一番争斗吧?

赵佶接着道:“如果不能搞科举,就在襄阳重建文武学堂,选取荆楚封臣及诸军聪颖子弟入学吧。”

“那寒门晋升之途怎么办?”蔡京又问。

寒门子弟当然不是指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穷光蛋,而是指不是官户出身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唐朝的时候,寒门则是指非士族出身。

从宋朝开始的“寒门上升之途”,其实就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升官图。

当然了,让非官户出身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做官,打破门阀垄断的确是进步的。

但问题是……谁去当兵打仗?

打兵打仗在士族门阀时代,就是寒门子弟的主要上升渠道。当时是“投胎做官”和“立功做官”两条路。而到了宋朝,“投胎做官”的路子窄了一点,但并没有取消,而“立功做官”的路子则被大大压缩,“考试做官”则对“立功做官”形成了替代。

当然,这种替代并不完全。因为宋朝没有举人、秀才功名,考不上进士是得不到回报的。而且宋朝的科举也不分南北榜,不搞地域平衡。所以北方沿边的河东、河北、陕西永远是科举考试倒数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