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2/3页)

赵佶只轻轻吐了口气,“这是何苦呢?分明是一家人,为什么就不能齐心协力……”

“皇爷爷……”

赵佶吃力的抬起手摇了摇,“好了,不说了,让他们来见一面吧!朕看着就不行了,这怕是最后一面了!”

赵训含泪道:“皇爷爷您别这么说,您只是偶染风寒,好好歇息就能痊愈的……”

说着话,赵训还是出了大殿,将守候在外的赵珏、赵玒都带到了赵佶的跟前。

赵佶瞅了瞅自己的这两个孙子,不认识他们,都是头一回见面呢,估计也没第二回了!

想到这里,老赵佶心中就是一阵绞痛,眼泪都下来了,好好的皇帝,当到这个地步,自古以来也没谁了。看来自己身后,必然是个昏君了,见了太祖、太宗也没啥好说,请罪就是了……

大宋靖康二十八年,十月十一日,大宋第八位皇帝赵佶,在成都琼林宫驾崩,庙号宋道宗,谥号圣文仁德显孝皇帝。

……

“道宗,宋道宗……也不错了!”

武好古这个时候已经得到了赵佶驾崩的消息,整个人都显得有点忧郁。

赵佶并不是他的敌人,从来都不是。在宋周开战的时候,他已经把元首位置让给儿子了。

他的让位,未尝就没有想避免和赵佶兵戎相见的因素。

“父亲,道宗的确合适。”武义久对武好古说。

武义久现在还是元老,虽然没有在执政府任职,但是谁都知道他几乎就是幕后元首。

和武好古不同,他对赵佶的死,其实是乐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赵佶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一直在充当东西宋之间的和事佬和沟通桥梁,勉强维持着两宋之间的和平。

所以赵佶的死去,也意味着二十多年的中原和平局面即将结束。

“比徽宗合适多了。”武好古喃喃自语,“徽者,善而美也。道者,万物之源也。他的皇帝虽然当得不怎么样,但是求道问道之心甚坚!我华夏新时代的源头,的确有他一份,道宗庙号,名至实归。”

徽宗?武义久有点莫名其妙,不过也没追问。和一个78岁的老糊涂有啥好多说的?

“大人,华夏如今的局面,源头是您啊!”武义久道,“实证派、理性派、理学、天理教等等,不都是出自您的《实证论》、《天理说》吗?而且我大周行天下为公之政,不为一家一姓之国,也是两宋家天下所不能比的。所以放眼未来,能够让三国合一的,必然是我大周!”

“是吗?”武好古只是笑了笑,却未置可否。

“那是当然的!”武义久道,“大宋太上一死,东西两宋便再无缓冲,两宋交兵怕就在眼前了。两宋相斗,得利的难道不是我大周吗?”

“也许吧。”武好古笑了笑,还是不置可否。

在他看来,三国归一可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现在的生产力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的时代!而新大陆的开发也刚刚起步,流入旧大陆的金银虽然不少,但是也不足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而军事上的技术进步则变得缓慢起来了。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海军技术还有些进步,陆军几乎原地踏步。在东方这边,三国的陆军都是野战炮加重型滑膛枪加长枪阵的打法,有点类似于西班牙方阵。

与此同时,棱堡战术依旧有效。防御的优势仍然巨大,进攻的一方,始终处于不利。

所以势均力敌的三方,谁也不愿意冒然开战。

而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又都拥有在防御战中打败另外两方的实力。

当然了,这种均势是不会一直维持的。因为武好古知道,欧洲人的棱堡时代也没有维持多少年。

反正到了拿破仑皇帝纵横欧洲的时代,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棱堡显然已经被淘汰了。

武好古刚想和儿子再说说棱堡防御和技术进步的问题,却看见武义久眼中闪烁的火热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