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零章 金玉其外败絮中(四)(第2/3页)

这算是真正的意外之喜。

墨子常年游说各国君主,也有举荐人为官的能力和先例。

而且墨子想要举荐人为官,手段极高,这也是之前有诸多弟子投靠的原因。

当年墨子先派遣了管黔前往卫国,大肆传播高石子的名声,自己又因为在卫国的名声,也赞赏了一番。

卫国国君便任用了高石子,并且授予了卿位。

此时已逝的高石子却是个死硬的墨家弟子,劝谏卫君实行墨家的道义,却不想卫君根本不听。

于是愤而辞去,放弃了高官厚禄,墨子还称赞道:“天下无道,仁义之士不应该处在厚禄的位置上。现在卫君无道,而贪图他的俸禄和爵位,那么,就是只图吃人家的米粮了。所以你做的很好,值得墨家弟子学习。”

这件事经过适在市井间传播的墨家文章广为人知,也知道墨子想要举荐弟子,要么是为了劝谏君主行墨家的道义,要么就是觉得这还算是个“有道之君”,可以拯救一下。

楚王根本没想过墨家会提出做县尹这样的要求,大喜之下,连声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数年之间,墨家声名鹊起,在楚国更是和一些贵族死仇,这一点熊疑觉得到时候墨家也只能依靠自己。

而且墨家的名声传播的太厉害,宣传的太高,只是让墨家推荐的人做县尹,众人也不会反对,这一点权力他多少还能做到。

熊疑看了看适,连声道:“您难道要做这县尹?你这样的才能,是天下都知道的。”

适摇摇头道:“未必是我。而且,墨家虽有百千人,实则一人。一人为县尹,既要利天下,也必然不会是一个人,而是许多同志辅佐。”

“如果只是我一个人,难道可以做成什么事吗?”

楚王更喜,不是一个人,那便是一群人……这样的人物若是来楚国,这些将来的变革,可能真的可以实现。

只要先守住方城一带,让郑韩魏不能入王子定,那么之后的事……楚王觉得大有可为。

楚国不是宋国,楚王也根本不担心自己这边出宋国那样的事,而且宋国那边的事……墨家是作为一个调停者的身份出现的。

至于沛县,也非是鄢郢,在楚王看来根本不可能出现沛县那种半独立的情况:沛县四周并无强敌,而墨家的头号敌人便是贵族,想要变革似乎不可能不借助君王的力量,真要反叛贵族和君主合力可以捏死。

这似乎是复制沛县之路的死地。

既楚王心动,适便趁着机会,将一些听起来极为利于楚王、实则对墨家渗透极为有利的条件……或者说在楚王看来的良策说了出来。

墨家要垄断教育,培养后续人才。

墨家要掌握武装,渗透武装内部。

墨家需要开启民智,借助君王想要集权的想法,先拿楚国贵族开刀。

这几点,在楚王听来,则是另一种满是对他有利的说辞。

楚国的王师是楚王的精锐力量,但是适认为这些力量还不够,应该编练一批新军。

商丘一战,墨家的步战成名,又有火器火药,更是如虎添翼。

楚王自然希望自己手中也有一支听命于自己的“沛县义师”,可以做到以数百人穿阵而击的强军。

如果一旦贵族变乱,既可以控制都城,又可以拉出去和贵族决战。

墨家练兵有术,正可以借用。

适表示,这些新军不要用贵族子弟,而是用一部分工商之民,同时日后鄢郢变革成功,也可以征召一部分小农加入。

既然名义上是为了给楚王用,所以楚王需要支付军饷,数量不必太多,如果钱不够墨家可以借。

同时,鄢郢的一部分税赋收入,除了上缴国库外,可以余留一部分,作为新军的编练费用。

墨家可以提供一部分基层军官和操训者,训练地就在鄢郢,以备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