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胡说!(第2/3页)

“真是天助我也。来源小县也,驻兵不满五百。内中契丹异族之人亦无几个,我等趁敌不备,一举抢杀过去。夺了来源,就是一功。”

经过了连场大战,姚政早已经不是当初的乡间少年,整个人威武勇毅,举手投足中气势十足,言语更透出了一股冷冽的肃杀。

姚政身后的几名军官,听了这话,都不由心神一震,握紧了手中缰绳。

这话说的不错!

夺取了涞水县,那就是一大功。这是一座县城啊,怎么着也能搜刮出一批粮食不是?《孙子兵法》有言,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至理名言啊。

这个时候谁能给大军奉献粮秣,谁就是功臣。

而现下的梁山军里,谁又不眼红功勋?陆谦在大军征讨河北前夕,正式的册封了第一批爵位,虽然只是两个人,可这对于诸人的激励却是巨大的。

自五胡乱华以来,爵位日渐有泛滥之举,如隋唐,那是国公遍地,侯爷无数,王爷也随目可及。进入北宋后,爵位更是被进一步虚化,如王安石、韩琦、司马光等等,封了个国公有个鸟用?不能世袭罔替,身死爵除,可不是长期饭票。

但陆谦治下显然不是这般。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成为过去也,可陆谦现下却是旧事重提,只是还没落实,还没有最终敲定下。因为陆齐现下的地盘为汉土也。而陆谦口中的分封疆土,却被标明为夷人之地。但休管那是否真的有实封,只现下一个世袭罔替,有特权有功禄田,就不知道要多少人心跳如雷。

现今,那满朝第一个得封的人是火眼狻猊邓飞,被封为开国襄阳伯。因为此人无后,故而这只是口头上的便宜。然而陆谦在泰山设立忠勇祠,绘像塑雕,以祭祀忠烈。邓飞是第一个入主之人。

第二人不是别个,正是梁山泊第一人寨主王伦那厮,被封为济州伯。没进入忠勇祠,可陆大王也大度的在梁山泊上为他立下了一座祭祠。虽然如此封号还惹得晁盖、宋江等人不满,这济州的名号先被王伦给占了,甚是不美。

虽然这两位伯爷都是虚的,可这也叫梁山军诸将士气沸腾,斗志昂扬。

因为伯爵赐功禄田就足足有一百倾,也就是一万亩。这是最肥沃的土地,不能买卖,只要陆家天下还在,这田地就世世代代属于你这个家族。可以说是一张长期饭票。

故而对现下的陆齐文武大员而言,功勋的重要性直线拔高了好几个等级!

姚政引兵杀奔涞水县,看似被支离开了主要战场,实则却是在独挡一片。身上担负的不仅有收拢军粮的重任,更隐隐监视着易州。后者在涞水之西,涞水县正堵在易州和涿州的中间位置,且此地兵力空虚。原有守军都已被抽调南下去了。

陆谦早晚会使兵攻取易州,那时候涞水的姚政就会是先锋。

陆谦恢复古制,以国士为始,其后男、子、伯、侯、公五等爵位,皆世袭罔替,且有实封也。

这项制度的确立,两个伯爷的册封,是给满朝文武都打了一针强心剂。因为,这是封妻荫子,这是世袭罔替,这是名留青史,天下谁人不想要?

就算是军中的中低层军官,甚至是军士,他们是难够到男、子、伯、侯、公这五等爵位,可那“国士”呢?

这一等在陆谦眼中就等同西方的爵士,并不能世袭,它是一社会地位的象征,一种名誉头衔,可以授予很多人。比如学者,比如军中猛士,甚至是些名声显赫的商人,等等。

是作为贵族和平民阶层之间的一种补充,也可以说是一种缓冲。对比爵位贵族多集中在京师,这种‘国士’会十分的平常化,会出现在全国各地方的州县省府之中。

尤其是陆谦的宏图大业达成时候,大批的开国功臣被分封在外,到时这‘国士’的地位将又迎来一次飞进。毕竟中国进入了相对和平时代,没有了连年不绝的战争,那就很难有人被封爵的不是么?尤其是世袭罔替的贵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