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孔家的选择(第2/3页)

而它的合法性就源于国家政权的认可。

而宗族族权一旦丧失了合法性为基础,即与国家政权相分离,就会面临合法性危机,遭到国家政权的沉重打击。就如现下的陆齐朝,也比如秦汉时候。秦汉时期,国家政权与族权渐趋分离,族权受到诸多方面的约制。

因为秦有法家,而汉随秦制,也有亭长、乡三老等基层官员。当国家权力进入到乡下后,这本身就已经极大的制约了宗族权力。

陆皇帝使人对地方宗族族权做过详尽的分析,兼之他自身超越时代的目光,对于地方宗族族权看的且还很透彻。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农村的基本经济就是个体小农经济,朝廷利用族权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进行控制,比起单纯依靠地方政权的控制力量更为奏效。直白点说,官府权力直接作用到一家一户,这太费力费时,还保不准会出力不讨好。可个体户之上的宗族,体量大,抓起来省事,这本就是行了大方便给地方官府。

而族权之所以在后来飞速膨胀,陆谦看来,更大的原因就是国家县以下乡村控制力的减弱。比如眼下这个时代,中原历经了南北朝的战乱,历经了中唐、晚唐时候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的征战不休。战争制衡了官府的力量,自然官府权力的退缩就留出了足够大的权力空白供宗族族权发展。

因为,没有了官府法度,且还有传统道德的约束,有宗族的存在,维持着整个社会的基础。

对于忙于战争的官府政权而言,个体家庭自然不能同宗族相比了,宗族在促进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而后者一个很直接的表现就是钱粮和劳动力调配。

而待进入赵宋一朝,保正这般的乡官已经不在朝廷的官员体系中了,官府在乡间留出了巨大的空间,宗族族权飞速发展,宗族制度也日趋完善。

陆皇帝甚至都怀疑,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的潜在用意,便是压制乡间宗族权力的发展。同时他也很怀疑,明清时候中国地方宗族族权暴涨,那与理学在中国的推广是不是有着潜在关联?

毕竟那理学是道德第一,对于宗族族权有着天然的加持。

现在陆齐设有乡官,乡一级的结构上设有政务、税务、警务,掌控着乡兵作为基础武力,那不但对乡间豪强产生了巨大的抑制力,对于宗族权力的压制更大。

如孔家这般巨大的宗族,没有了权利的保护,那很难想象他们能始终聚集在一起的。因为这个宗族的人数太多了。毕竟他们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整个孔氏宗族难以想象会有多少人口。纵然过去的时间里,也有血脉过远的旁支被分散出去,但只孔端友、孔端超兄弟未出五服者,便已经有数百人。

为什么说孔端友、孔端超呢?这是因为这俩兄弟一个是赵宋的衍圣公,在兖州被梁山军攻夺的前夕,只带着孔子和夫人的楷木雕像作为供奉祖先的木主,便带着大侄子孔玠匆匆逃亡东京,他本人无后。现如今人还在成都呢。

而孔端超呢?那就是孔玠的老爹,这厮还是陆皇帝册封的大成殿奉祀官。

——这并非陆皇帝对孔子的格外有待,就在鲁县隔壁的邹县,孟家后人也有一人成为了奉祀官。只不过孟子的孟庙是远不如孔庙孔林宏伟的。

须知道,孔子很风光,孟子很寂寞。这可是兖州一带流传了很久的一句话。

孔端超这个奉祀官虽然有着正七品的等级,但有名无权,又有个鸟用?说一句直白的话,这个官衔连庇护家族都且不够用。

事实也是如此。短短两年时间,偌大的孔氏家族便要烟消云散了。只因为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孔氏家族甭管那个人操守已经稀烂到何种程度,你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家族的平均文化水准,还是要超出平均线的。但同样的问题是,这个家族族人吃苦耐劳的水准也是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