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入籍(第2/3页)

鶡冠——武冠。为武官武将所戴,冠顶插饰鶡毛以示英勇。鶡(音何)是属鸱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却,为秦汉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如何分别之,只能看印绶了。从公侯到队官,皆有区分。

眼前的这户部官员,戴二梁冠,手里拿着厚厚一叠纸,未开口先陪笑,却是来通知王楷一行授籍归化之事的。便是那胡宗旦都需要乖乖来填写名表,谁让他现今里没有大齐朝户籍呢。

“……这些就是户籍名表,有一个是一个,诸位万不要大意了。上下人等填写,此乃朝廷规法,且请诸位海涵。”接着他又说道:“诸位的户籍皆被录在益都,但却分数不同区。”偌大的益都城已经被分做四区,东西南北很明了,内中又以东区为首,只因为城内达官显贵和富商大贾多住在那儿。王楷一行里,王楷本人“开城侯”的伯爵府邸便落在东区,但其他人可没这般的好运。“明个益都警局的户籍科会过来人给诸位复核登记,这些名表请诸位务必填写好。免得误了大事,到时候多有不便。”

这人语气并不怎么客气,但胡宗旦以下所有人等却心中都松了一口气。他们对中原也非半点不知情,明白这户籍是如何重要。他们从登州来到益都,这户籍申报终于是来了。

一些人心中甚至都很Q的想,好歹自己也是帝都户口了,倒是半岛之地上的那些叛贼匪徒们,却是想要落户益都,都无有门路呢。可没有他们这般的好运。

这些人在登州的时候便被告知,益都城内人口数额已经突破五十万了。若是算上流动人口,怕是六十万也是有了。

其人口增长之迅速叫陆皇帝都目瞪口呆。须知道,益都原本人口却是连二十万且都不足的。

而益都城内的五十万人口中,却是有半数的人都没有益都本地户口的。而拥有益都本地户口又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就是进学。

益都是目下中原学校最是密集之地。无论是寻常的官办学堂,还是武略院下属的陆水师小学堂,亦或是国子监、银行、税务总局、户部、工部、礼部,乃至刑部等中央官署下属开办的小学堂,那数量之密集较之金陵、大名、洛阳、苏杭、广州等地,高出的不是一个等级。

何况在小学堂之上,那些中高级院校的数量,也远远高出其他城市。

那些个重要城市的学堂院校密集指数若只是1的话,益都城内至少是10,甚至是更高。这就好比后世的帝都、魔都比之中原一样。前者那是一个羡慕妒忌恨,后者叫一个苦逼大苦逼!

至于子孙后人能够进入官办学堂,进入官学体系,那当中的好处有多少,已经不需要再废话了。

更不要说,益都作为帝都所在,每年的慈善捐款数额之高也是远超其他地方的。后者的钱财可不止花在济养院、育婴堂、义庄上头,有相当大一笔钱财还会用在教育上。

对优秀学生、老师等的奖励,对于困难学生的资助,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给予优待。也因此,益都城内的适龄儿童入学率,绝冠陆齐。

或许对很多人而言,这些好处都是对子孙后人的,对于他们本身的帮助并不大。这么说却又是瞎了。

整个益都有多少官衙官署?

大齐朝又处在一个生机勃发,如旭日初升之态。那些个官衙官署每年都不知道要招入多少文员小吏。别看那只是些不入品的职位,陆齐朝可没有官吏之区分,只要你这个人有才,现下的不起眼小吏,十年八年后未尝不能主宰一地权柄。

而这些不入品的文员小吏,都取自何人?

那自然是就近选择。难道还跟科举一样,全国招生面试吗?

如此,有着先天优势的县学学子便毫不客气的占去了内中最优厚的一部分,府学的学子便没人会将此看在眼,至于国子监学子,就更不须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