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不情愿的和平(十一)(第2/3页)

这种临时营地哪里能修的那么严密,宋军已经轻松杀了进来。他们见人就杀,见帐篷就点。张弘范的大营里头顷刻就乱作一团,两支宋军对着前进,到了汇合之时又合力向南,冲破张弘范的部队的阻拦,杀出大营去了。

张弘范带着亲兵冲过来,只看到宋军背影。有将领怒道:“元帅,让我们追上杀他们个落花流水!”

若是以前,张弘范立刻就会答应。此时他却说道:“只怕这里面有什么埋伏,赶紧收拾营地。”

被这么一番折腾,营地大乱,哪里是这么容易收拾的。一直到中午时分才算是把队伍整顿好。张弘范此时已经知道大汗忽必烈战败,宋军夺取滑县,阻挡住了张弘范的退路。若是走的慢了,宋军大队从后面杀上来,张弘范是插翅难逃。

可心中再着急,张弘范也不敢表露出来。这等消息一旦传播开,马上就是军心浮动,人人都想提前跑路。张弘范手下两万人都是河北兵,与张家有瓜葛,某种意义上是张弘范的自己人。有这些人,张弘范就是元帅。没这些人,张弘范就只是个听令受命的将领而已。

不得以,张弘范耐着性子让两万兵马收拾装备出发。因为怕被堵上,不敢走大路。便往北边走了。然而宋军骑兵却远远跟在张弘范部队背后,让张弘范无比恼怒,却也没什么办法。将近五十年来,蒙古军在野战中都居于优势,向来都是蒙古军横着走。虽然偶然有些失败,也都是很短期的行为。遇到现在这种居于劣势的局面,张弘范根本没有相应经验。

当晚休息,第二天张弘范继续向东北方向行军。走到中午时分,探马突然来报,前面二十里处发现大量宋军。张弘范叹口气,他虽然知道战斗大概是避免不了,却也不希望发生的这么早。

然而此时也不用多说,张弘范便下令部队准备迎敌。过了一个多小时,宋军抵达。张弘范就见到目力所及的地平线上都是宋军的队列,他们竟然在这么广阔的平原上摆开了一个巨大的包围阵。

当天,宋军与张弘范军交战,只战了小半个时辰,看到局面无法挽回的张弘范带领三千骑兵从宋军还没来得及包围的北边逃脱。宋军也没有去追,只是满足于歼灭张弘范带领的一万多步兵。

自此,滑县战役基本结束。蒙古军货真价实的损失了超过五万的军队。而忽必烈身为蒙古主,立刻按照蒙古文化,派人来议和。赵嘉仁也不想再打下去,双方便一拍即合。

大宋共和四年九月十三日就达成了《滑县和议》。滑县协议规定,蒙古军交还襄阳给宋军,潼关以西,维持现状。潼关以东,大宋占有太行山到黄河之间的一部分土地,向东抵达至朝歌。再向东,双方以新的黄河为界。此协议有效期三年。

自此,战争终于结束。双方各自退兵。

宋军渡过黄河,赵太尉前往宋陵祭拜一番,这才返回汴梁。刚到汴梁,就开始下雨。这场秋雨一下就是半个月,下雨的时候大家也没办法行军。众军都忍不住抱怨起来。

赵嘉仁笑道:“却也不用抱怨。这场雨下的很好。汴梁染胡骚百年有余,我等光复旧都,这场雨算是清洗了汴梁的胡骚之气。”

在这个时代,气运之说很盛。赵太尉的解释完美的接了地气,很快这个说法就传播开去。让这场令人觉得不爽的秋雨变成了上天的祝福。

雨一停,赵嘉仁就率军南下。走到许昌这个预备过冬的地方,赵嘉仁便自南下。十月十二日,赵太尉抵达临安。

在临安的码头上,宋军密集排列。即便如此,被一系列胜利消息刺激的无比激动的临安市民们依旧想靠前一点,以亲眼见到赵太尉的身影。《大宋日报》全文刊登了《滑县和议》的全部协议内容,还附上了一份全新的边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