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拿手好戏(第3/4页)

周叔默然,也知道关中来的秦军如果和武关守军紧密配合,及时轮换,少帅军想要拿下武关肯定更加困难。项康则继续皱眉盘算,还突然自言自语了一句,“不行,不能让暴秦军队齐心协力,得想一个办法挑起他们之间的内部矛盾,减轻我们的攻城压力。”

行动有了方向,只稍微盘算了片刻,一向擅长离间的项康就拿定了主意,让人取来笔墨绢帛,找了一个避风的地方坐下,亲自提笔给驻扎在武关西面的秦军大将李采写了一道书信,态度恭敬的以晚辈身份向秦军名将李信的次子李采问安,说自己这个项燕的侄孙能够与项燕当年的老对手李信的公子李采沙场相见,既是巧合,也是缘分,又鬼扯说李信当年虽然不幸败在项燕的手中,可自己的长大父依然还是对李信评价极高,承认说当年如果不是楚军兵力占据优势,绝无任何可能战胜李信,对李信推崇之至。

给李采的死鬼老爸戴了一通高帽子后,项康又十分客气的表示,希望自己这次能够与李采堂堂正正的大战一场,了结当年项燕和李信之间当年没有结束的种种恩恩怨怨,明确表示愿意随时聆听李采的赐教,与李采共效春秋时的君子之风,沙场征战时为敌,金戈未争时为友,然后项康不但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还在书信上盖上了自己的右将军大印。末了,项康又安排了一个信使,命令他打着白旗到武关关下借路,西进去给李采送信。

还是在项康把信使派了出去之后,旁边的周叔才问道:“右将军,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目的?”

“骗李采的回信。”项康回答得很直接,说道:“如果得手,我就有把握离间李采和王邦这两个匹夫之间的关系。”

向敌人借路送信,这样的事如果换成了是在后来,很可能会让敌人笑掉大牙,但是没办法,秦末汉初这个时代还十分注重礼仪,不但很少斩杀使者,还一般都会对敌人的使者以礼相待,不会故意刁难。所以历史上刘老三兵临武关城下,在发起进攻之前,就派使者宁昌向武关守军借路,直接赶往咸阳与秦廷联系,劝说秦廷投降,武关秦军也果然礼送刘老三的使者西进。

项康派出的使者也一样,打着白旗来到了武关城下后,秦军将士把消息报告到了武关守将王邦的面前,王邦出于道义,也果然挥手放行,不过少帅军信使既然是借道通过,王邦当然是先看了一遍项康亲笔写过了李采的书信,还嘲笑了一通项康的迂腐守旧,然后才派人把项康的信使送往武关西面的秦军营地。

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秦将李采本来就有些感叹人生无常,竟然让自己与死鬼老爸当年死敌的侄孙对阵沙场,又见项康的亲笔书信对自己的死鬼老爸极为推崇,对自己也十分客气恭敬,出于礼仪,便也亲笔写了一道回信给项康,除了礼节性的恭维项康的长大父楚国名将项燕一通外,也答应与项康堂堂正正的对决沙场,了结上一辈人留下的恩怨,还同样在信上盖上了自己的印信。

因为项康的信使是在晚上才抵达的李采军营地,便只能是在第二天的上午才又向武关守军借路,返回立即立营在吊桥岭山下的少帅军队伍,王邦也照样检查了李采给项康的回信不提。可是让王邦意外的是,一天后的上午,项康竟然又派了一个使者,携带着黄金玉壁和书信来到武关城下借路,又要去和李采联系,而且项康这次写给李采的书信还是密封在了两片空白简牍之中,盖有封泥,不给王邦直接观看的机会。

“项康小儿这次是耍什么花样?怎么又是送礼物,又是把书信密封?信里到底写了什么?”

心中疑惑之下,王邦还下意识的想去抠封泥,被押到面前的少帅军使者按照项康的叮嘱,忙说道:“王将军,这是我们右将军写给李将军的书信,你如果一定要打开,小的绝对不敢反对,但是李将军那里,恐怕将军不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