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起事(第4/5页)

高椅峪人丁也在近期内膨胀到一倍,谭育良、赵直贤他们两家在高椅峪都要算老人了,又赶上青牛背码头刚建成时就过去做事,谭家三个子侄辈长得孔武有力,打起架来从没有吃过亏,因此在码头那帮讨生活的苦力里甚有威望。

因此有新的面孔跑过来找谭育良,想在青牛背落脚,对高椅峪的原住民来说,也是见怪不怪了。

董庆、张广利说是家住思州锦和县与仁山县之交盘龙岭的山越夷人,却又是中原姓氏,其祖上有可能还是从关中、河东等地迁入五溪的。

秦汉两度大移民,使得黔中、湘西、岭南等地的人口大幅增长,但魏晋之后中原大乱,西南地域再度变得封闭起来,数百年间很多南迁汉民生活习俗各方面也都逐渐夷化,以夷民、僚人自居,融入土籍。

董庆、张广利自恃为游侠,但他们既不是寄寓于官宦世族的门客,又没有足够的家业横行乡野,实际上就是贩私盐的江湖浪荡客而已。

谭育良经营黔江客栈在黔阳潜伏多年,无论是当时的身份,还是暗中刺探、渗透叙州的需求,他与董庆、张广利这类盐贩子接触颇深,在这个群体里也有着颇高的声望。

即便当初想据鹰鱼寨,与韩道勋、韩谦父子对抗而兵败被逐,也并没有减少他们身上的光环。

毕竟折在韩谦这等的人物手里,怎么都不算脸上无光的事情。

谭育良、赵直贤两家在潭州兵败后贬为苦奴,之后得人出资相赎,栖身于青牛背码头做苦力糊口,张广利、董庆等人也是早有耳闻。

不过,张广利、董庆为了保密起见,早前仅想着在思州境内寻找帮手,但奈何所谓的江湖义气,对绝大多数江湖中人都只是糊口而已。

更何况在杨氏的高压严打之下,大大小小行走武陵山南麓的盐贩势力短短三五个月就被打得七零八落。

勉强逃过打击的人,这时候都想着安分守己一段时间,不愿跳出来滋惹是非。

江湖义气,能跟前后五代子弟统治思州逾一百一十年的杨氏抗衡?

前后奔走两个月,贿赂求情行不通,想劫狱也才聚集到二十个敢拼死拼活的弟兄,人手完全不抵用,这才在叙州密谍的建议下,跑到高椅峪来请谭育良及谭家子弟出山。

这主要也是近期思州刺史杨行逢下令,要将所属锦和、石阡两县关押的盐犯押往州城(仁山县)受审,到时候极可能数百颗人头滚滚落地,留给董庆、张广利营救囚犯的时间已经变得极为有限。

双方一拍即合,张广利、董平拿出这些年所积攒的百饼金子相酬,谭育良直说他视董泰、张广登为江湖兄弟,此番出手也是义气使然,叫走投无路的张广利、董平感动得是热泪盈眶。

谭育良当夜便挖出他们昨天夜里才埋到院后菜园子里的朴刀、短戟、臂张弩、鳞甲等兵甲。

在张广利、董平二人眼里,谭育良本身就是不甘雌伏的那种人,看到眼前一切,也只是认为谭育良等人蛰伏于此,实际早就图谋着能有一番作为。

最终商议着赵直贤、赵方城、裴朴、赵方海等四人,明日直接光明正大的从虎涧关踏入恩州锦和县境内。

而谭育良与谭修群、谭丘、谭朗、谭文林、刁瞎子,与董庆、张广利以及叙州潜伏的密谍,要将这些兵刃甲械带入思州,无法通过关卡的盘查,便只能从虎涧关北面的崇山峻岭翻越过来,进入思州锦和县境内。

思州横跨沅江、黔江两大流域,位于思州腹地的夏戈山,又名梵净山,作为武陵山南麓的主要旁支山脉,是这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思州三县,石阡县位于夏戈山以西,踞黔江而立,主要是开发黔江中游的河谷。

夏戈山以东则是思州州治所在的仁山县,仁山县往东又是一座南北绵延近二百里、东西绵延七八十里、主峰高有七八百丈的盘龙岭,仁山县主要可耕种的田地,位于夏戈山与盘龙岭之间的山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