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示威(第2/4页)

首辅李邦华与礼部尚书韩郁仍旧不发一言,李邦华很光棍,他本来就不怎么受朝臣待见,他可以不管崇祯如何折腾,身为兵部尚书,只要不折腾大明的兵他便无所谓。

韩郁新晋尚书人微言轻,不想蹚这趟浑水,而且他可不信这些主意是陛下自己想到的,这里头如果没有安国郡王刘鸿渐的影子,打死他都不信。

既然是自己的座主提出的,他这门生怎会去反对?

更重要的是,这些同僚真是活的不耐烦了,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形式形势,如今的大明已经不是两年前的大明,那些勋戚们的下场,你们难道没有看到吗?

对于朝堂上的闹剧,崇祯一直冷眼旁观,他甚至上了朝只说了宣旨两字。

“诸位爱卿莫要急于表态,可回去细细思量,两日后再做定夺。退朝!”如果换作以前,这么多朝臣反对自己,崇祯早便发火了。

可如今崇祯心中平静如水,宛若看一群可怜虫般,沉着起身然后缓步出了大殿,独留下一众义愤填膺的朝臣们。

当晚兵部尚书李邦华便拜访了安国郡王府。

刘鸿渐正在家中陪着老婆孩子,江南一行又耗去一月有余,杨雪近日即将临盆,安国郡王府连带下人们都喜笑颜颜。

李邦华忧心忡忡,虽说他不在意崇祯的那些旨意,但他还是担心此事若是闹大,朝廷恐怕会引起一连串的动荡。

天下官员何其多,三百年都这么过来了,如今陛下要收了官员们的地,那跟断了人家命根子有什么区别?

刘鸿渐没想到崇祯大叔这般牛掰,雷厉风行到令人发指,恐怖如斯到令人咂舌。

很多意见他也只是随口说说,可谁知大叔不仅当了真,甚至还马上便提了议程。

只是听了李邦华的忧虑,刘鸿渐并未有多少惊讶,虽然有些心急,但一联想到当今的局势以及崇祯他自己的身体,刘鸿渐也能理解。

很多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刘鸿渐只对李邦华说了一句话:霹雳手段、菩萨心肠,这是在为万民谋福、为后辈铺路!

多了没说,李邦华哪里还能不明白,后辈?还能有谁?心中震惊之余,李邦华回去之时竟比先前更加忧心忡忡了。

只是万万没想到刚出了安国郡王府的大门,李邦华便遇到了熟人,礼部尚书韩郁低着头还差点跟他撞上。

身为内阁首辅跑去安国郡王府本就容易招来闲言碎语,而礼部尚书也差不多,二人相视一眼皆是尴尬一笑拱手各自而去。

韩郁是来探自己座主心思的,若此真是刘鸿渐的意思,他定当出言声援崇祯,虽然答案是肯定的,但对于崇祯的狠手,韩郁心里也是直犯嘀咕。

“大人就不怕天下百官寒心吗?门下以为此时收回田亩还是有些操之过急了。”韩郁虽然以刘鸿渐马首是瞻,但其心里还是想着朝堂,他也不希望陛下和百官闹的如此僵。

而且,在他看来陛下做的也确实有点过分了,收了官员名下的孝敬田,靠俸禄,大明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官员都得吃咸菜。

明眼人只略作思虑便会明白,以他们对崇祯的了解,这主意肯定与打压勋戚一样,不是陛下一个人的主意,那么,能如此影响陛下的,还能有谁呢?

恐怕如今京城大部分同僚都在暗地里诅咒座主吧!

唉,座主还是太年轻、太气盛,如此这般与全天下勋戚、文臣为敌,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如果刘鸿渐得知自己这大龄门生如此揣摩他,定然会哈哈大笑,年轻人不气盛,那还叫年轻人吗?

“退之,常言道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你知道为啥是先打巴掌,而不是先给枣子吗?”刘鸿渐手中抱着已经开始咿呀学语的小傲天,轻言道。

“因为……”韩郁还倒是刘鸿渐考他,道理真是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