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大国崛起要有大智慧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对乔良将军的访谈

国防大学教授、军事战略家乔良和搭档王湘穗在1999年写出《超限战》一书,预言战争将突破通常的军事和国家界限,主题包括了超国家组织、非国家组织(如恐怖组织),并扩展到经济、金融、网络、生化等诸多新兴领域,战争将成为“战争大师们杯中的鸡尾酒”。

此后发生的“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亚颜色革命、基地组织肆虐等事件不断印证了他的论断。《超限战》陆续被译成英文、日文、意大利文、法文、越南文和中文繁体等各语言版本,被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西方国家的军校收藏、研究,在印度和越南甚至出现了盗版。

“超限”之后,乔良转而“突击”金融。乔良说他研究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大量读书和自己思考。从2005年开始,每天给自己定指标,读100页、约五万字的金融专著,大部分是西方前沿著作,每年大约能读完2000~3000万字,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大量查资料、反复印证。

军人研究金融,看似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甚至不务正业。但乔良的解释是,军事和金融不但相关,而且非常相关——不了解金融,就不了解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最终就无法理解美国的战略意图。换言之,懂金融,才能“知彼”,而知己知彼,才能打好中国的“崛起之战”。

2014年3月,乔良对《瞭望东方周刊》详谈了他10年研究金融的心得,以及对中美未来、中国周边热点问题及中国崛起战略的最新思考。

美国究竟要干什么?对此世人误解很多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一名军事战略家,乔良将军为什么这么关注金融?

乔良:我关注金融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不了解金融,就不了解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不了解这种国家生存方式,就不能理解美国人是怎么制定战略的;而不了解美国的战略,你就不知道对手真正想要干什么。

美国究竟要干什么?这方面世人误解很多。比如,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很多人都以为是为了石油,可如果真是为了石油,打仗之前一桶油38美元,打仗后涨到149美元,升了3倍还多,就连美国老百姓也承受不起,纷纷跑到加油站门前抗议油价飙升,那这一仗打得岂不是得不偿失?

而实际上,如果你懂金融和金融史,特别是当代金融史,又特别是以美元为代表的当代金融史,你就会豁然开朗。这里的奥秘在于,1973年以后,美国人迫使欧佩克答应,全球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也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只能用美元结算。如此一来,美国人当然愿意把油价打高,因为油价一高就打出了美元需求。

道理很简单,原来你手里有38美元,就能买一桶石油,现在你如果想买一桶石油,就需要比原先3倍还多的美元。如果你手里没这么多美元,你就得去找美国政府要。但美国政府会白给你吗?当然不会。这就是美国政府想要的结果,你要美元可以,那就拿你的资源和产品来换,而定价权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它可以趁机压低你的价格,廉价享受你的资源和产品。

为什么美国的商品比中国价格低,很多人都不能理解,都说美国人活得太安逸了,不但物美,而且价廉。反观中国,发展这么多年,劳动力成本一直很低,按说你的价格也应该偏低才对,但为什么中国商品的价格比美国还高?原因就是美国可以压你的价,迫使你为了出口,不得不以出口退税甚至以出口补贴的方式,在低于成本价的情况下把东西卖给美国,所以美国人当然可以享受低价商品了。

由于美元和石油的挂钩,当中国在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后,就需要准备更多的美元去买石油。这意味着你不得不用更多的产品和资源去换取美元,让美国人用几乎没有成本的绿纸占有你的实物财富。这种交易当然没有公平可言,但却是你加入全球化进程的代价。这是美国人为全世界精心设好的一个局。所以不理解金融,就不可能真正了解美国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