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八莫之三(第2/6页)

美械装备的中国远征军和纯粹的美军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每人一口缅刀,穿插时用于开路,一旦开始战斗又可以用来肉搏。

在白刃战之后,负伤的吉田中尉和仅有的几名部下踏水而逃。顾不上反省自己的奔逃是否符合武士道精神,吉田几十年后仍然余悸未消地质疑“中国人为何大喊‘负伤’呢?”

作为一个日本人,他当然可以有这样的质疑,而中国人只要读一读那两个字的发音,就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keiga,正是中国南方一些地方“回家”的读音。

打过八莫就到了家的门前,日军防卫厅战史称,中国军队开始八莫会战,意味着打开中印交通线的任务已经完成了99%。

苦走野人山,喋血胡康谷,吃了这么多的苦,忍受着离别父母亲人的煎熬,这些最纯朴的中国士兵知道,云南的山山水水,中国的山山水水,已经就在眼前。

难怪,在响彻云霄的“回家”的吼声中,中国兵的战斗力发挥到了极致。

攻占北岸之后,远征军一部沿太平江向下游搜索追击退却日军;另一部遵照到现场考察指挥的孙军长命令,向上游从古中缅驿道处过江南下,开始迂回日军后方。

遭到预期以上打击的日本第一线守军,惊异地发现中国军队作战凶猛,炮兵火力炽烈,而且通过迂回把战线拉得很长。考虑到自己兵力不足,江南岸日军没有再做顽强抵抗即开始退却,只是这场退却由于中国军队的迅猛追击而变成了溃败,没有多少日军能够逃回八莫。远征军迅速突破日军第一道防线。

突破太平江防线战斗的过程,反映了另一名中国将领的作战风格。此人就是新任新38师师长李鸿。和廖耀湘一样,李鸿也是一个“湖南骡子”,同时,他也是国民党抗日将领中读警校出身的将军之一。他1904年出生于湖南岳阳,据说其先祖乃唐代名将李泌。1925年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却没有去当警察,而是继续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科学习,后成为孙立人最得意的部将之一。推测他在中央军校教导团期间结识了孙立人,从此李鸿的军事生涯深深地打上了孙的烙印,被视为孙的铁杆嫡系。用“荣也因孙立人,辱也因孙立人”形容颇为贴切。

1932年,随孙立人参加过“一·二八”抗战后,李鸿得到孙的推荐,调任税警总团第4团第二营担任连长,后到江西参加过对红军作战,也参加过“西安事变”时对东北军的作战准备。

1937年淞沪抗战打响,李鸿随税警总团参加战斗。激战中,孙立人被敌军炮弹击伤,负伤13处,是李鸿命令一个机枪连长将孙背回抢救的。

入缅作战时,李鸿担任新38师第114团团长,随孙立人转战缅北,率军退入印度。退入印度后第114团最先进驻,整理修建改造英军在兰姆伽留下的营区,后来有人将李鸿誉为“兰姆伽训练营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大反攻开始后,他率部攻入缅甸,先后参加了新平洋、胡康、密支那等战斗。在攻占密支那后,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扩编,李鸿接替孙立人担任了新38师师长。

孙立人(左二),李鸿(右一)等到医院查看伤员的治疗情况。

说到李鸿,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一个“孙立人活埋日本战俘”的传说。

作家李骜在《孙立人研究》一书的前言中提到,在远征军作战的过程中,有一个“孙立人活埋日本战俘”的传说。网上有对这段传说的描述:“1942年10月24日,新编第38师第112团开始攻击前进,29日即占领新平洋。当被俘的日军被带到师长孙立人将军的面前时,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命令参谋:‘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今后都这样办。’命令被迅速执行。日军第18师团曾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累累罪行,这些俘虏手上沾满中国人的鲜血,当然在劫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