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帝国的诞生(第4/17页)

安娜在一八四七年去世,此后三十年约翰·希德勒销声匿迹,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到八十四岁那一年,他才在瓦尔德维尔特尔的威特腊镇出现,这时他的姓氏已改为希特勒,他在三个旁证面前,向一位公证人宣誓,他就是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的父亲。从可以弄到的记录来看,这个老人为什么隔了这么多年才采取这个步骤,他为什么终于采取了这个步骤,这一点是不清楚的。根据海登的说法,阿洛伊斯后来告诉他的一个朋友说,这样做是为了帮助他能够从他的一个叔父、那个磨坊工人的弟弟那里弄到一份继承权,他就是由那个叔父抚养长大的。总而言之,在一八七六年六月六日这么晚才承认了这个儿子以后,在十一月二十三日那天,多勒斯海姆教区牧师在接到了有公证人证明的声明后,就在洗礼登记册上划去了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的姓名而改为阿洛伊斯·希特勒。

从此以后,阿道夫父亲的合法姓名就叫阿洛伊斯·希特勒,这个姓氏也就自然地传给了他的儿子,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有维也纳的好奇的记者查阅了教区的档案,发现了关于希特勒祖先的事实,不去理会老约翰·格奥尔格·希德勒过迟承认私生子这一点,而想要把阿道夫·施克尔格鲁勃这个姓名加在纳粹党领袖的头上。

阿道夫·希特勒奇怪的一生之中,有过许多次命运的奇怪的转折,然而却没有比他出生前十三年那一次更加奇怪的了。如果这个八十四岁流浪的磨坊工人在他妻子去世快三十年以后没有突然出现,承认自己是他年已三十九岁的儿子的父亲的话,阿道夫,希特勒的姓名就成了阿道夫·施克尔格鲁勃。当然,区区姓名是不至于有多大作用的,但是我也听到一些德国人在猜测,要是希特勒以施克尔格鲁勃闻名于世的话,他是不是还会成为德国的统治者呢。这个姓氏由德国南部人读起来,声音是有点滑稽可笑的。我们能够想象狂热的德国群众对施克尔格鲁勃这个名字高呼「万岁」吗?「施克尔格鲁勃万岁!」?

要知道「希特勒万岁!」不仅在纳粹党人盛大的群众大会上已成为群众齐声呼喊的瓦格纳式、偶像崇拜的口号,而且已成为第三帝国时代德国人之间相互打招呼时必须采用的形式,甚至在电话中也是这样,用来代替过去的「哈罗」。「施克尔格鲁勃万岁!」?这可真有点难以想象了。

阿洛伊斯的父母即使在婚后显然也很少居住在一起,因此,未来的阿道夫·希特勒的父亲是由他叔父扶养成人的,他叔父虽然是约翰·格奥尔格·希德勒的兄弟,却有自己的姓氏拼法,他叫约翰·冯·奈波穆克·休特勒。由于纳粹党元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捷克人形成了刻骨的仇恨「他最后还是征服了这个国家」,这个教名是值得附带一提的。约翰·冯·奈波穆克是捷克人民的民族圣徒,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希特勒一家有这个名字,说明他们有捷克血统。

阿洛伊斯起初在希皮塔耳村学做鞋匠,但是他像他父亲一样没有定性,不久就到维也纳去谋发展了。十八岁的时候,他在萨尔斯堡附近参加了奥地利海关的边境警察,九年后提升为海关税吏,当时就娶了一个海关官员的过继女儿安娜·格拉斯尔-霍勒为妻。她给他带来了一份小嫁妆和社会地位,在前奥匈帝国小官吏中间,这种情况是很平常的。但是这次婚姻并不美满。她的年龄比他大十四岁,身体又虚弱,一直没有生育。十六年后两人就分居了,再隔三年,在一八八三年,她就去世了。

在分居以前,阿洛伊斯(现在已正式姓希特勒了)就与一个年轻的旅馆厨娘弗朗席斯卡·马茨尔斯伯格同居,她在一八八二年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阿洛伊斯。在他发妻去世后一个月,他就同厨娘正式结婚,三个月后,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安吉拉。第二次婚姻历时也不久。弗朗席斯卡在一年之内因肺结核去世。六个月后,阿洛伊斯·希特勒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结婚。不久即将成为阿道夫·希特勒的母亲的新嫁娘名叫克拉拉·波尔兹尔,年方二十五岁,她的丈夫四十八岁。他们相识已经很久了。克拉拉老家也是希特勒这一族的老家希皮塔耳。她的外祖父约翰·冯·奈波穆克·休特勒就是把侄子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希特勒抚养长大的人。因此,阿洛伊斯是克拉拉的堂房舅舅,他们要结婚,必须申请教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