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火烧欧洲(第4/8页)

奥匈内阁成员重点讨论了是否应该向塞尔维亚施加压力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阁员们意见一致。有争议的是:是否应该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便让塞尔维亚能接受并采取补救行动。蒂萨再一次持与其他内阁成员不同的意见,他说:“我们的要求也许应该苛刻,但是不能是他们不能实现的。如果塞尔维亚接受我们的要求,这应该算是我们的外交胜利。”“这种胜利,”他继续说,“肯定能改善形势,创造一个在巴尔干半岛推行有利政策的机会。”“如果超越外交手段解决冲突,”他警告说,“将面临欧洲大战的可怕灾难。”

没有内阁成员愿意按照蒂萨的建议去做。奥匈帝国的战争大臣回答道:“外交胜利没有用途,别人会认为我们软弱。”根据会议记录,除了蒂萨之外的所有人都同意一个结论:“也许能用纯外交手段痛快地羞辱塞尔维亚,但这样的外交手段毫无价值。”因而,内阁成员最终决定:必须向塞尔维亚提出严厉要求,使得塞尔维亚无法接受。

这样的决定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奥匈帝国侵入塞尔维亚后,肯定能毫无悬念地将其打败。这又带来一个新问题:如何处置被打败的塞尔维亚。蒂萨认为,塞尔维亚的国土将被削减,但不能被彻底吞并。内阁成员都同意蒂萨的看法,这也许是因为蒂萨提出的理由有力的缘故。蒂萨说:“俄国宁愿战死也不允许这个结果发生。”所有内阁成员都同意削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都能分得一部分塞尔维亚的土地。剩下的部分,应该是奥匈帝国的一个自治卫星国。贝希托尔德再次表现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特点,他认为他能既摧毁塞尔维亚又能让俄国和世界相信维也纳不想要塞尔维亚的一寸土地。

内阁会议纪要记载了内阁成员近乎绝望的情绪。他们非常害怕塞尔维亚——他们认为,如果不压服塞尔维亚,则不可能阻止南斯拉夫臣民拼命挣脱哈布斯堡控制的企图。在讨论中,他们对其他大国可能的反应竟不予关注,甚至德国的反应也没有给予合适的关注,他们讨论得如此偏颇实在是令人震惊。会议开始时,贝希托尔德表明了一个明确的态度,如果没有预先的外交努力,他与康拉德想要的致命打击是不可能的。他心目中的预先外交努力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德国保证给予支持就行,而他此时已经获得了德国的保证。内阁既没有看出及时向德国通报的明智性,也没有突破一个狭隘的假定——只要不吞并塞尔维亚,俄国就不会干预。所以,他们一点儿也没有考虑如何应付俄国未来有可能的干预。更不幸的是,他们仅强调行动要秘密。为了实现秘密性、突然性、欺诈性,他们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甚至不打算把秘密告诉德国,隐瞒奥匈的真实计划是要用武力肢解塞尔维亚。相反,他们用不断的谎言使欧洲强国相信,奥地利不想要塞尔维亚的土地。即使是蒂萨最终也同意这种方式,会议快要结束时,他对其他内阁成员说:“我急于让步,我打算同意向塞尔维亚提出极度苛刻的要求,但是切记不能让其他欧洲强国看出我们是在故意刁难。”蒂萨的转变说明,维也纳的实际企图就是欺骗其他欧洲强国。对德国保密的结果是不幸的。他们一直蒙蔽德国政府不让其理解维也纳的真实意图,待到真的告诉德国政府的时候,却已经太晚了。对俄国保密是灾难的。奥地利人的口是心非是根本原因。当俄国人最终知道了奥地利的企图后,俄国人感到震惊,变得恐慌,认为已经被奥地利人出卖。

此次内阁会议之后,奥匈帝国进入一段寂静的等待期。为了秘密,奥匈军队甚至都没有开始备战行动。康拉德对此都感到惊愕。蒂萨继续让人讨厌。他在刚开完内阁会议的第二天,就写信警告弗朗茨·约瑟夫:“以人的常理推测,攻击塞尔维亚将导致俄国干预,从而引发世界大战。”他又恢复了原有态度:给塞尔维亚的要求应该“苛刻,但必须有可能实现,如果塞尔维亚拒绝,才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贝希托尔德正忙于草拟给塞尔维亚的要求,不愿搭理蒂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