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8月1日:跳入黑暗(第2/4页)

下午,德国驻巴黎大使给法国总理维维安尼打电话询问法国对最后通牒的反应,维维安尼冷冰冰地回答道:“法国有自己的利益要考虑。”一小时后,法国政府宣布总动员。法军总参谋长约瑟夫·霞飞警告说:“如果法国延后24小时进行总动员,一旦开战,法国将损失10至20英里(约16至32公里)的领土。”在法国宣布总动员后15分钟,德皇威廉也同意战争动员。

德国的战争动员令在下午5点公布。德皇临时拼凑了一个庄严、正式的签字仪式,签字仪式邀请了首相贝特曼–霍尔威格和几位德国资历最高的将军共同见证签字的时刻。他们满眼热泪,相互握手,表达坚定的决心,然后一起等待驻俄国大使普塔莱斯的消息。他们的谈话题目转变为接下来要做什么。这个题目引发了激烈、混乱的争辩。长着长胡子的海军上将阿尔佛雷德·冯·提尔皮茨(Admiral Alfred von Tirptiz),这位德国公海舰队之父是德英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他认为,此时不必进行战争动员,也不必宣战,应该试一试各种合理的谈判手段。所有人都不同意提尔皮茨的看法,只有德皇威廉的态度模糊不定。不过,不同人有不同的反对理由。毛奇和法金汉坚决要求毫不拖延地进行战争动员。首相贝特曼–霍尔威格的态度则有突然的转变。此前,他甚至不同意德国进行战争动员,除非能毫无疑问地证实俄国进行了战争动员。此时,他说:“现在真正需要的是正式的宣战。”

德国外交大臣戈特利布·冯·贾高闯入屋内,打断众人的争辩。他通知大家驻伦敦大使卡尔·林克瑙斯基送来一份非常重要的电报。由于电报需要解码,所以需要过几分钟才能让大家看到。

提尔皮茨说:“这是推延战争动员的好理由。至少我们应该先知道电报的内容是什么。”

毛奇和法金汉骂道:“垃圾!”两人转身离开屋子走了。他们忙着去视察战争动员的进展情况。

伦敦来的电报不仅重要,而且令人震惊。根据林克瑙斯基的电报描述,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刚给他打来电话,希望讨论一个重大问题。林克瑙斯基在电报里说:“格雷问我能不能向他保证,如果法国在俄国与德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德国将不攻击法国。我告诉他,我能负起保证的责任,格雷将拿我的保证在今天就要召开的英国内阁会议上向英国内阁做出保证。”

听到这个消息,德皇威廉欣喜若狂。贝特曼–霍尔威格也非常高兴。这简直好得难以置信。这是德国外交的一次胜利。现在,德国实际上能不冒风险地制伏俄国,恢复奥匈帝国在欧洲的地位。

毛奇和法金汉立刻被召回皇宫。在把伦敦电报念给他们听后,德皇威廉给毛奇发出新命令:“把军队全都集中到东线去。”

这几个字好像重重地打了毛奇一下。这个毛奇,人称小毛奇,他是德军陆军元帅赫尔穆斯·冯·毛奇(Field Marshal Helmuth von Moltke)的侄子,叔侄同名。1866年,老毛奇带领普鲁士打败奥地利,这一胜利使普鲁士成为众多德意志邦国中的领袖。1870年,老毛奇带领普鲁士和其他德意志盟友打败法国。小毛奇在德国军队里地位特殊,就是因为老毛奇的缘故。几乎就是名字的缘故,小毛奇才能成为德军的总参谋长。小毛奇不易激动,总有不安全感,神情阴郁,对未来有一种恐惧感,他相信迅速强大起来的敌人在几年内将会使德国变得绝望。这种恐惧感使他喜欢摆弄预防性战争的概念(俾斯麦曾嘲笑这个概念是“因为害怕死亡而自杀”)。实际上,小毛奇仅仅是说一说这个概念,他从来没有倡导和准备过预防性战争。1914年,他已经是一位67岁的老人,面带沉重的颚骨,一副曾经最引人注目的军人体格现在则堆满了肥肉,刚刚从支气管炎病恢复过来的他显得异常疲倦,身上几乎没有一点儿个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