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加里波利之战(第4/6页)

就像欧洲战场一样,双方在击败敌人的无效反攻之后,往往发动同样无效的进攻。就像欧洲战场一样,士兵们的内心既害怕对方又敬重对方,既痛恨对方又羡慕对方。一名澳大利亚人记录了一次土耳其人的进攻:“他们从战壕里跳出来,发动了两次大型的进攻,每次都像潮水一样。这些土耳其人看上去相当高大,身体棒极了。他们向我们冲过来,高喊着‘阿拉’,吹着喇叭,吹着口哨,大声叫喊,就像学校的学生一样。他们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最佳射击距离。这时传来射击的命令,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射击,数百人在我们的战壕前倒下。”一名下士记录了澳新湾的战斗,他并不十分羡慕土耳其人。“土耳其人经常发动夜间进攻,他们端着刺刀冲锋,战斗热情不高,伤亡十分严重。他们冲锋时口中喊着‘阿拉’。我们总是等着距离只有20步的时候再开枪。几次群射后,我们跳出战壕用刺刀杀死来不及逃跑的土耳其人。我运气不好,从来没有捉住一个活的。”

截至5月8日,英军和法军的伤亡达到2万人。后备部队已经用光,炮弹的库存也相当低了。不仅加里波利处于绝望之中,伦敦也弥漫着悲观情绪。汉密尔顿给基钦纳发电报说:“如果再给我两个师的兵力,我们能努力向前,实现胜利的愿望。否则,我们将陷入战壕战。”不是每个人都像汉密尔顿那样乐观。费希尔有不同的意见:“该死的达达尼尔海峡,那地方是我们的坟墓。”

背景:巨大的炮弹耗费量

在人们的记忆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机关枪的战争。最典型的战场画面非常恐怖,不怕死的步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顽强地爬出战壕,然后像麦秆一样被成片地扫倒,扫倒他们的武器是机关枪,机关枪射手能以令人钦佩的每秒钟10发子弹的工业化速度向战士索要生命。这个画面并不虚幻。从1914年的夏天到1918年的秋天,这个画面不断地重复出现。机关枪是战场上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是导致大量进攻不幸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让将军们最头痛的难题。

但是,大炮才是真正统治战场的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炮杀死的人比轻武器和空袭杀死的人要多,比其他任何武器杀死的人都要多,这种情况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大战的后期,大炮的优势被充分发挥,机关枪失去作用。没有大炮,步兵既不能在进攻中取胜,也无法在防守中不败。即使一支军队不理解机关枪的重要性,或者错误地使用了机关枪,这支军队仍然有生存的机会。但是,如果不会使用大炮,则是致命的错误。从大战一开始,双方对大炮的需求就是巨大的,而对炮弹的需求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那些不能提供足够炮弹的帝国,马上处于摇摇欲坠之中。

欧洲强国的军队在布尔战争、日俄战争、波罗的海战争之中,手持最先进的步枪,利用后膛装填炮弹的加农炮相互攻击,预示出未来战争的场景。但是,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一旦战争爆发,对炮弹的需求量到底能有多大。在1914年之前的几年里,欧洲各强国花费巨资制造大炮(在重型大炮的基础上,德国开战时有5000门较轻型的野战炮、1.2万门野战榴弹炮),而且为大战储备了被他们自己认为是巨量的炮弹。然而,炮弹供应枯竭的速度令各国感到困惑。西线和东线在1915年都陷入僵局,交战国都发现不仅缺少炮弹,而且极度缺少炮弹的生产能力。战争对炮弹的需求和对生产能力的需求,大得难以确定上限。

1914年7月底,法国人那时认为自己手上的炮弹存量够用3个月,但是,开战6周后,法军就不得不对每个炮位实行炮弹定量配给。马恩河一战,几乎消耗光了法国所有的炮弹。英国人判断自己的炮弹存量够用6个月,然而,开战才3个月,炮弹就用光了。俄国曾经骄傲地声称,俄军有足够的炮弹,因为平均每门大炮有1000发炮弹的库存,没有过多久,俄国同样变得很为难,因为每门炮每隔几天就需要炮击1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