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4/7页)

斯巴达也很害怕战争持续下去。雅典人仍然能从皮洛斯和基西拉岛发动袭击。越来越多的黑劳士逃离斯巴达国境,斯巴达人害怕他们煽动一场新的黑劳士大起义。斯巴达与阿尔戈斯的《三十年和约》快要到期了,因此一个新的威胁迫在眉睫。阿尔戈斯人坚持要求斯巴达归还基努利亚,以此作为再续和约的条件;这是斯巴达人不能接受的,如果战争持续下去,斯巴达人就将面临阿尔戈斯与雅典结盟共同反对斯巴达的致命危险,而斯巴达的盟邦可能继续叛逃,使局势变得更加难以把控。例如,斯巴达近期与曼丁尼亚和厄利斯发生了争吵,这两个城邦都是民主制国家,由于害怕斯巴达的报复,它们很可能加入阿尔戈斯阵营。

另外,很多斯巴达领导人也有私人理由去寻求和平。斯巴达的名门望族急于帮助那些被关押在雅典的亲戚回家。修昔底德告诉我们,普雷斯托阿纳克斯国王“非常渴望达成协议”(5.17.1),因为和平肯定有助于缓解他的困难处境:他的政敌永远不能原谅他在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未能入侵和消灭阿提卡,指控他贿赂了德尔斐神谕以恢复自己的地位;正是因为他非法恢复了王位,才导致了斯巴达人的每一次失败和灾难。普雷斯托阿纳克斯希望缔结和约以便让这些针对他的攻击平息下来。

客观地讲,雅典人希望和谈的理由比斯巴达人的要少。他们的领土已经三年多不曾遭到蹂躏,战俘仍然在他们手上,而这些战俘能够保障阿提卡不会遭到入侵。尽管雅典的国库储备金持续减少,但他们仍然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前421年的战争,并且可以持续作战至少三年。不过,大多数雅典人不愿意继续打下去。他们在墨伽拉和玻俄提亚的失败,以及色雷斯的叛乱令他们灰心丧气,而他们在德里昂的损失也是非常惊人的。他们还害怕帝国境内发生更多的叛乱,不过这种担心有些过度,因为只要雅典掌握海权,爱琴海或小亚细亚就基本上不可能发生叛乱。就连哈尔基季基半岛的叛乱也不大可能继续扩大了。但对雅典人来说,这些担忧是真真切切的,于是他们也倾向于和平。

近期的一连串失败和主战派领导人的死亡使尼基阿斯与主和派在雅典占了上风。修昔底德又一次提出,尼基阿斯的私人动机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因为他作为当时雅典最成功的将军,希望“自己的名望——从来不曾给城邦带来损害的人——能够流芳千古”(5.16.1)。尼基阿斯的天性也比较谨慎,信奉伯里克利的政策,即坚定而克制地作战。皮洛斯的胜利使伯里克利设想的和平成为可能之后,尼基阿斯一直在努力说服雅典人接受伯里克利的计划;因为他真诚地相信,这是对他们最有利的路线。

对战争进程的失望、财政问题和主战派领导人的死亡都能解释雅典人为什么倾向于选择和平,但我们仍然不太理解在经历了这么多牺牲之后,雅典人为什么恰恰在自皮洛斯战役以来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候要求停战。他们只需要等待阿尔戈斯终止与斯巴达的和约并加入雅典阵营。那时可以让由阿尔戈斯、曼丁尼亚、厄利斯,或许还有其他城邦组成的联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缠住斯巴达人,而雅典人则可以从皮洛斯和基西拉岛同时发动进攻,并努力煽动黑劳士造反。这些袭击能让伯罗奔尼撒人焦头烂额,这样雅典就可以自由地入侵墨伽拉。伯罗奔尼撒联盟很有可能会瓦解,斯巴达的力量可能被消灭,因而雅典能够自由地对付孤立无援的玻俄提亚。至少斯巴达会被大大削弱,被迫接受对雅典有利的和平。

但这样的理性分析忽略了前421年雅典人感受到的对战争的厌倦。他们在战争和瘟疫中损失惨重,浪费了多年积攒起来的资金,目睹自己在乡村的家园被摧毁,橄榄树和葡萄藤被砍倒。富人和农民是最愿意接受和平的,阿里斯托芬在前425年年初创作的喜剧《阿卡奈人》中以幽默的笔触明确表达了这一点。他笔下的主人公狄凯奥波利斯代表着典型的阿提卡农民,其被迫挤进雅典城,急于返回自己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