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直面内战(第8/9页)

如此长的时间跨度确实限制了我对空间的覆盖能力。在世界上的主要文化中,我所知道的在特定群体中的暴力传统至少有4个,当然也还有一些是我不了解的。第一个是希腊的“党争”(stasis),字面意思是“站立”或者“采取某种立场”。它和派系斗争、不和以及内部纷争相联系。[49]我在本书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它,但仅仅是为了凸显第二个传统的重要性。第二个传统就是罗马关于“内战”(bellum civile)这个表述的形成。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爱尔兰语、德语、俄语以及许多其他的语言中,表达内战的词语都是罗马语的仿造,或者是接近仿造:civil war, guerra civile, guerra civile, guerra civil, Bürgerkrieg, Cogadh Cathartha, 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grazhdanskaya voyna)。俄语中的这个词来自德语,德语又是翻译自罗曼语和英语。这些词中均有两个元素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知道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些词的共同词根就是“公民”:一场“内战”就是一场“公民的战争”或者“发生在公民之间的战争”。所有这些词背后的源头,就是拉丁语的名词civis。根据这个词,又演化出形容词civil,对应的拉丁语中civillis,还演化出其他非常重要的词civility(意为“礼貌”)和civilization(意为“文明”)。

第三个传统来自阿拉伯世界,叫作“伊斯兰内战”(fitna),是指各种无政府状态、混乱、分歧、党派分裂,尤其是指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和什叶派教旨的根本性分歧。因此这个词包含的意义中有一部分与上文的罗曼语单词相同。[50]最后,中文也有关于“内战”的概念,即“内部战争”或nei zhan(写作“内战”)。在日语中同样可以见到这个词(naisen,內戰)[51]。据我所知,并没有人试图去重新建构这些长时期的传统。因为时间跨度长,所以试图将任何其他概念与这些传统相比较,都成为不可能。然而,我还是认为,通过国际组织比如联合国,以及全世界的律师、学者和激进分子对西方内战概念的运用,塑造了全球关于内战的讨论。

通过追溯几个世纪内的罗马内战概念的传统,关于该词含义,我发现了三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在18世纪晚期,彼时正是需要将内战同其他类型的暴力和更具颠覆性的政治动乱——革命相区分。第二个转折点是19世纪中期,当时人们试图从法理学上确定内战的定义。这个时间点绝非巧合,至少对美国人来说是如此,因为刚好是著名的美国内战时期(1861—1865)。第三个转折点出现在“冷战”后期,在这个代理人战争和去殖民化的时代,社会科学的学者们决定为内战下一个定义,用来帮助他们分析全球的冲突。由于这层层叠叠的历史,我们对于内战的含义及其在当代冲突中的使用感到困惑。但是我认为,也只有借助历史的帮助,才能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它的含义会如此具有争议性。

以美国内战作为分水岭,至少是在19世纪之前,人们对内战的理解是将其视作现象的集合,而它的连续性塑造了历史——虽然未必是令人欣慰的历史,但内战的缺席或许对未来是一件好事。由于时代久远和不同地区对内战记录的差别,以及担心本国内战的历史会重演,内战的历史和记忆通常会被改变。我们只有通过了解内战中发生了什么,才能理解内战的受害者到底经历了什么,以至于他们担心内战会再次发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这种恐惧。追溯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语言。正如我们所见,内战是一个大有分歧的现象,因为它载有厚重的历史,又只能通过富有争议的语言来讨论它。内战的含义所产生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的含义,都是“长时段”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