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既有设施的使用状况(第6/24页)

二〇〇八年上海旅行公司推出的方案可以说是观光宇宙飞行计划的巅峰。他们计划让三名乘客搭乘中国航天局已成功发射六次的载人火箭和宇宙飞船体验绕地球四周为期半天的完美宇宙飞行。但就在计划进行到还差最后一步时,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导致未能成行。据说,中国政府要在观光用的嫦娥号宇宙飞船上安装某种装置(一说是某种兵器)并进行试验,在此条件下可以允许民间人士乘坐飞船。可在最后关头,大家突然被禁止观看试验,也就是说要把飞船的窗户关上。

想亲身感受加加林那句著名台词的三位乘客没有接受。旅行费每人两千万人民币,约三亿日元。自那之后再也没有乘客愿意支付如此巨额的旅费,计划自然流产了。

对该项计划抱有浓厚兴趣并且一直在关注计划进展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二律背反定律。全世界的官方宇宙开发机构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不会无条件地让大家用来观光游玩。而民间的宇宙企业虽然有梦想也有计划,但却没有最重要的宇宙飞船,而且,筹备费用也高得吓人。很少有游客能支付得起如此高昂的费用,而性价比的问题,也像走钢丝一样,非常不好说。

一出生就夭折,刚推出就被否决,这一段商业宇宙旅行计划的历史,稍微了解一点的人,心中也已经植入了一层深深的无力感。如果不依靠强大的政府机构,想把人类送到宇宙几乎是不可能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全世界都弥漫着这种看破本质的想法。随着技术开发的推进,世界各地的人都变得越来越富裕,人们对宇宙旅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可是,熟悉这个领域的人都清楚,目前“还”不行。还差一点——成本还得再低一点,科学技术还得再进步一点,每个人还得更富裕一点……殊不知,这个问题永远都是“还差一点”。

宇宙飞行成本足够低,普通人也能出得起钱。

人们迫切地想找到一种方法能让这两条若即若离的线交汇在一起。

3

大家用构造简单的悬臂和绞车把嫦娥号从直立状态着陆的西王母五号上吊下来。这项作业看上去非常危险,但在本系列的宇宙飞船中却并不稀奇。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也经常使用仅长几十厘米的小悬臂更换一种模块。该模块连接在一种名叫“节点”的连接块四周,大小和西王母差不多。

嫦娥号里的四人已经穿好宇航服并完成预呼吸以防止突发氮素潜水病。凤船长解除加压,四人走出真空的飞船,落到了月球上。

最先出舱门的妙轻盈地跳到月面。之后依次是凤船长、走也和马船员。身着小号橙色宇航服的妙在走也面前双臂举过头顶,大大地伸了一个懒腰。

“唉,一路上真累。关节都痛死了。”

“这就是登陆月球的第一个日本人想要发表的感言吗?”

“啊?”

妙回过头来。一双大眼睛在蒸镀金的防眩面甲里若隐若现。

“日本电视局可是在全程直播这里的通信哦。社长把播放权卖给电视局了,用来补贴经费。”

“真的吗?不过,一路上真的好挤。”

妙毫不在意包括日本在内全世界有超过一亿人正在收听他们的谈话。当初得知妙由于座位安排的关系将第一个登陆月球时,御鸟羽的宣传官兴奋不已,扬言光音频就价值不菲。没想到妙的一番话可能招来中国政府的投诉:“评论我国的宇宙飞船很挤是什么意思?”。

“宇航服也非常紧,而且很硬,身体包得严严实实的……如果是裙子就好了。”

妙一口天真的语气,如同在给日本的历史课本上,严肃的教学段落中搭配散文式的旁白。虽然这身特别定制的宇航服耗资一千五百万日元,但还是很紧。从俄罗斯引进的金色猎鹰M式宇航服相比前一代奥兰M式宇航服灵活了不少,但软质部分还是厚达三毫米,即便是大人也需要一定力气去屈伸关节,更不用说纤弱的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