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第2/3页)

在地方乡下吃不了肉,连鸡蛋也只是生病时才有的福利,陶湘只能靠这些续命。

大集市会开上一天,正当陶湘优哉游哉逛着的时候,屯里突然有人着急忙慌地来找她了,说是知青们集体犯了大错,大队长叫她快些回去。

对方的话说得含糊,像是怕被周围其他屯里的人听见这不甚光彩的事。

陶湘听得眉头一皱,其他知青不是早上去县城买粮了么,集体犯错又是哪出?

虽这样想着,但她还是动作不慢地随对方回了旮沓屯。

路上人少,陶湘又问了一声,这下对方回答了。

说是县城里公安查投机倒把时被当场捉住的,现在人被带到了旮沓屯,正找大队长让反应情况呢。

投机倒把在这个时代可是大罪,是要严查的,被捉住关教育班、吃牢饭都是轻的,尽管知青们只是买方。

陶湘捏着箩筐背带,抿紧了唇:“待会回了旮沓屯,咱们往四合院拐拐吧,箩筐碍事,我把它先放了。”

临近屯里的半道上,陶湘寻着机会,将空间里存着的糕点都放了进去,还有粮本、副食品本与票券也都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

未雨绸缪,这下可别惹了大遭,沾一身腥。

陶湘进四合院也就来得及放下自己的箩筐,很快又被急急忙忙喊去大队长家接受调查了。

旮沓屯还是头一回出这种事,又涉及住在家里的陶知青,躺在床上行动不便的陈阿婆焦急极了,直让陈丹桂去打听清楚情况。

陈丹桂盯着地上那只盖得严实的箩筐看了几眼,终是没敢当着陈阿婆的面去打开看看,而是依着老人家的话出了四合院。

不过她也没有照姨婆说的去大队长家打听,反而径直来到了她自己的家。

时至中午,陈丹桂的母亲陈婶还在家里做着饭,破旧的土房子里乌烟缭绕。

家里人口多孩子多,除了陈丹桂,底下还有她一个妹妹与两个年幼的弟弟,一家六七口人挤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吃顿饭也不容易,难得陈婶体型还能那么富态。

“你怎么过来了?”见到自己的大女儿,陈婶显得并不热络,当然也不冷淡,“不是叫你去服侍好你姨婆?”

住惯了西厢好房子的陈丹桂第一次觉得自家踩脚不下,她寻了个板凳坐在门口:“娘,就让俺歇口气吧,天天干伺候人的活……”

听出了大女儿话语里的埋怨,陈婶表情顿了顿,随即温和下来:“那还不是为了咱家?丹桂啊,你爹没什么用,咱家可全靠你了”

“要是你弟弟能过继过去,以后占了房子,咱都能过好日子,你也能配得上更好的人家……”

被胡乱打了一通鸡血的陈丹桂当即觉得自己能耐极了,便也没同母亲说自己与陶知青有矛盾的事,而是兴致高昂地一起身,去大队长家打听消息。

大队长家

“原来陶知青你还是烈士子女……”在场的人大多惊呆了,没想到知青里还有一个竟是这样的红色身份。

陶湘是烈属的身份除了曾告知过其他知青,在旮沓屯她是从未说过的,而知青们与旮沓屯素来有隔阂,自然也不会互通消息。

“是……”被盘问的陶湘冲拿着原身父母军粮本的几个打投办的公安点了点头,一边暗想他们该不会还要去西厢检查吧。

就在陶湘绞尽脑汁开始回忆小隔间里究竟有没有禁品存在的时候,只见对面几个神情严肃的公安忽然朝她笑了,紧张僵持的气氛顿时松懈下来。

“不愧是我们军人子女,思想觉悟就是高,是这么多知青里唯一没有犯错的一个!”其中一个公安合上粮本,将其还给陶湘。

他们说得郑重其事,被夸的陶湘晕乎乎地接过粮食本,没想到烈士子女身份还能成为挡箭牌。

场面一时轻松起来,站在一旁被公安气势压制的大队长也趁机开口把陶湘夸了又夸:“难怪这么多知青里也就陶知青最出彩,俺还记得上回抢收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