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第2/3页)

若换作是平时的王旦,也绝无可能接受这份表露无疑的野心的。

但在这宰辅将死,朝廷要风雨飘摇时,听得这魄力十足的一句问,王旦不禁愣住了。

他意外地打量起了面容沉静的陆辞,眼底带着显而易见的讶异。

最奇异的是,在听到这话后,他病了许久一直悬在半空的心中大石,竟是破天荒地落了一颗。

——即便只是一颗,也是再难能可贵不过的了。

王旦发自内心地笑了。

他纵咳嗽不止,吐词却还是清楚的;就如他此时油尽灯枯,心却还如明镜一般:“你若不问,便是帮;你既问了,自是替。”

他自是明白,往往是不问的人,届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替;唯有问出口的人,才会真心愿意选择帮。

寇准已非当年那个意气风发、豪气冲天的寇老西了:多年的挫折磨去了他的一些锐气和棱角,也让恋权的心思蒙蔽了宰辅该有的意志。

向陛下推举他,是同等威望资历下的别无人选,然王旦也确确实实地无法再信任他。

即使勉强帮着寇准,让其势头彻底压过了丁谓,所得也是好坏参半,甚至还可能埋下后患。

倒不如赌上一把,信任眼前的陆辞。

陆辞眼都不眨,也无半句废话,就直接应了下来:“既是王相所托,我自当全力以赴。”

王旦欣然舒了口气,含笑道:“我原想,陛下,我,都够高估你了……现才发现……还,不够。”

只可惜,可惜……

可惜他这么久以来,都过于粗心大意,才会临死之前才发现。

也可惜,不能再多照看几年。

陆辞叹气,故作无奈道:“只盼王相到时候,莫要怪我只知说大话的好。”

王旦眼底掠过一抹陆辞熟悉的黠光,狡猾地避开了这话不回,而是接着絮叨道:“东宫那……你也多看着。”

陆辞自不会提醒对方、自己不过是一微不足道的左谕德的大实话,对王旦的‘得寸进尺’,他只爽快地点了点头:“我亦会尽力而为。”

反正要实在不行,还有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等名传千古的国士顶着呢。

王旦满意地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忽道:“你可以走了。”

陆辞隐约有着预感,于是对这几乎称得上是唐突无礼的要求,也无不快,只利落起身。

握住王旦手的力度,却在最后松开前,略微地紧了一下。

王旦费力地睁开眼,注视着陆辞的目光,是他一如既往的温和。

“王相。”

心知这多半就是最后送别了,陆辞闭了闭眼,终究没忍住,俯身至王旦耳边,清晰无比地说道:“谨代大宋子民,谢你以正压邪,鞠躬尽瘁……而天书之事,过不在你。”

王旦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地重新闭上了眼,吸气声虚弱而平缓,仿佛对此毫无反应。

陆辞却清楚,他是听进去了。

剩下心中的万千思绪,在徘徊许久后,皆化作王旦手背上的轻轻一拍。

再次转身,就是真的离去了。

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为何非要添上这么一句。

也许,只是想替这个自己此时跻身,在史上一度光辉灿烂,却悲惨收局的朝代还曾有过王旦这样完美德行的臣子、不惜性命地想要力挽狂澜……

最后却是亲眼目睹了对方逝去,而感到惆怅唏嘘。

真算起来他与王旦的真正见面,其实这才是第两回 ,根本谈不上多少了解。

偏偏陆辞却莫名觉得,除了永远操不完心的国家大事外,最能让这位德高望重、堪称完人的宰辅耿耿于怀的遗憾的,恐怕,就只有无法阻止的天书闹剧了吧。

陆辞走后,足足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宛如睡着了的王旦才睁开略微泛红的双眼。

他嗓音嘶哑,才吩咐下仆将家人悉数唤来,交代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