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第2/3页)

……尤其他这爹爹,也许是因求神拜佛久了,常是乱帮倒忙。

且因赵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作风,上朝全靠心血来潮,不止是乱了赵祯的处事节奏,也让朝臣们不可避免地感到混乱起来。

对此,寇准看着最急,嘴角都起了燎泡。

好不容易让他们习惯了太子带领下的雷厉风行,结果叫官家这一胡搅和,懒散的风气就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雪上加霜的是,当赵祯最为难时,终于恢复圣宠,再次与官家蜜里调油、如胶似漆的刘圣人,也察觉到了他私下里很是隐秘的一些小动作。

对于赵祯的真实身世,刘圣人从来是严防死守,将宫中内外瞒得密不透风的。

且因她最得官家宠爱,于太子又有养恩,太后之位堪称稳稳妥妥,少数知道真相的朝臣,也不会自寻死路般去太子跟前揭发此事。

两边的心照不宣,就让隐隐察觉了端倪、急切地想要知晓真相的赵祯,不得不从刘圣人势力根深蒂固的后宫着手,进行调查了。

即使他足够小心谨慎,也还是走漏了些许风声,让刘圣人产生了些许怀疑。

这丝怀疑的心思一旦生出,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毕竟不是自己肚皮里爬出来的,人心相隔,生母又还在世……

最要紧的是,陛下膝下,仅剩这么一根独苗。

那岂不意味着,若赵祯生了心思,以己身相胁迫,咬死了要认回生母的话,于情于理,朝廷都阻他不得?

一想到这,刘圣人顿时不寒而栗。

赵祯要真已起疑,那她一旦有了将人送走、甚至灭口的举动,无异于打草惊蛇。

可若容其顺藤摸瓜地查下去,随着赵祯对所握权柄的熟稔,迟早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她不得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白费心思地给那婢女养了儿子?

刘圣人虽并不十分肯定赵祯已有所察,但在长达十数日的寝食难安下,出于防患于未然的心思,还是想出了这么一招。

几天前,她忽以赵恒的早夭长子托梦为由,提出将官家异母兄弟,也就是王府一度失火、殃及宫中的八大王赵元俨之子赵允初养于宫中。

她的心思,随此已是昭然若揭的了:明摆着是要以此威胁太子,他虽为官家唯一血脉,却也不是不可被取而代之的。

这一堪称荒谬的提议,也不知为何,竟当真得了赵恒的欣然首肯。

听得赵允初被人接入宫中,由刘圣人抚养,且经了官家应允时……

赵祯的脑海中,当场就被不可置信的情绪,所震得一片空白。

首辅寇准和和次辅李迪,向来是坚定不移的太子一派,此时当然是激烈反对。

其他朝臣虽知此事极其不妥,然官家一意孤行,他们只不支持,却不愿触霉头。

寇准却没那么多顾忌,看出将要被养在宫中的赵允初以后会对赵祯造成的强大威胁后,更是暴跳如雷,差点指着赵恒的鼻子骂起来了。

若不是赵恒行事荒唐,鬼迷心窍地听信一贪权妇人之言,又怎么会任其做出威胁自身骨血的事来!

这下可好,原就有些敏感多疑的赵恒即刻捉了他这回发作时的不敬,要将他罢相。

若非赵祯奋力求情,李迪也挺身作保,寇准怕是真要被撵出京出做地方官了。

即便如此,他也被贬作三辅中的末辅,李迪被提为首辅,然而接下来叫寇准难以心平气和的是,余怒未消的官家明摆着要膈应他,故意将丁谓一举提做了次辅 ……

事发突然,好不容易保下寇准的赵祯已是身心俱疲,面对爹爹不时插手、搅乱浑水、变得人心惶惶、议论纷纷的朝廷,也很快失去了掌控。

他思来想去,唯有向心底最信任的陆辞,寄出了这么一封堪称语无伦次的求助信。

一来是事态紧急,二来是心中茫然,三是不知周边是否有爹爹和圣人的眼线……赵祯并不敢在信中多写,只设法将重点尽量勾出,就派人加急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