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2/4页)

贾放伸手在舆图上指点:“我的打算是:趁着大股山匪还有几天的时间,我们在桃源寨四周,筑几道高墙,将桃源寨围成一座城池。”

在场所有人听见,都是当场表演倒吸冷气,连最年轻气盛的赵五光和王二郎也不例外。

最心直口快的赵五光白了一张脸:“贾三爷,您这不是开玩笑吧!”

“桃源寨四周,修一座城墙,那岂不是得绵延二十余里。”

“只剩这几天的功夫了,咱们说什么也不可能来得及呀——”

唯有桂遐学露出笑容,他伸手作势去拦旁人,咋咋呼呼地说:“贾三爷这么说,必定有贾三爷的道理。大家先别急,先听他老人家说完。”

贾放看了一眼桂遐学,将眼光重新放回到面前摊开的舆图上。

“桃源寨是一个盆地,四周多山。桃源村、新余村、新余三村后面都是背靠陡峭的山丘。这个盆地有两个出口,一个是早先倒掉的太行与王屋,还有一处就是青坊河。”

“如果桃源寨要修城墙,完全不需要像武元县那样,修一个方方正正,或者一个正圆形的城池。桃源寨只需要将这五处的低洼地段,修上五段墙,再加上扼守要道,就能将整座桃源寨护住。”

这是他观察大观园的院墙之后得到的启发。卷轴上大观园的院墙因势就形,随水势与山形的变化而变化;而现实中大观园是已经有了一部分院墙,如今要做的其实是为没有院墙的那几段修筑院墙,从而把整座园子的院墙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上一次贾放观察了山匪袭击桃源寨的全过程。他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桃源寨有太多开阔地带不利于防卫,而同样的,山匪们也只能从这些开阔地向桃源寨发起袭击。

于是他一伸手,拿起一枝炭笔,在舆图上画出了五条线段:“在这五处,修五段城墙,总长在十一里左右。城墙高约一丈,随山形变化而变化,山形突然陡峭上升之处,城墙便自然与山融为一体。”

关于城墙的这种设计也与桃源寨周围的地形有关。此处多喀斯特地貌,桃源寨周围多峰林、峰丛、孤峰,这些山峰多数也和溶洞里的石笋似的,直上直下,十分陡峭。桃源寨四面,便是好几座这样的山峰。这些陡峭的山峰之间,则是平地与道路。因此只要将这些平缓处建起屏障,还处于冷兵器阶段的山匪们就万万攻不进桃源寨内部。

而桃源寨内部,有田地有粮食,几乎是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完全不惧与外界隔绝一段时间。

“可是……贾三爷,您也说了,总共有十一里的墙要修,而我们只有几天……”秦村长为难地说。

“确切地说,三天!”贾放帮秦村长补齐了他想说的。

会议室里,众人全都晕乎乎地望着贾放,一方面为他的执着与豪迈所感染,毕竟听贾放的口气就是在说:这又有什么难的?

另一方面人们又觉得他说的根本不切实际:万里长城修了十年——三天,想要修出十一里的城墙,这怎么可能?

贾放继续说:“我还没说完,我们是有更先进的筑墙方式的。大家还记得吗?青坊桥的桥墩是怎么筑出来的?”

青坊桥的桥墩,是桃源寨的人们第一次见识铁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建筑,也是他们第一次采用浇铸的方法,而不是一块块地堆石砌砖,来建设大型建筑。

一提起青坊桥的桥墩,桂遐学的眼神就更亮了——他就是因为那座桥,才与桃源寨结缘的。

“对,我们有水泥,我们有混凝土,我们可以流水线作业。这不是一件只要人多就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件依靠先行的生产方式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完成的任务。”

听到这里,赵五光已经把他那两只跟锤子一样的铁拳放了下来,大声道:“反正贾三爷再往下听我也听不懂了。我赵五光现在的意见就是——跟着贾三爷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