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不断累积的经验(第3/4页)

效率非常的低,只有耐存储耐水渍的货物,才适合这样做。

因此现在沙东发起的这个会议,其实就是要解决长期的汉东粮食供给问题。

但粮食只是表象,本质是如何稳住汉东地方上的局势。

要想寻死消化吸收汉东地区,招数都很老,周天子发家致富那会子就开始用的老办法。

地方统治的上层建筑,该杀的杀,该联姻的联姻,然后中层骨干,能移民的就尽量移民。

中层骨干数量不够的时候,就把一个地方的土鳖,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土鳖和土鳖们,为了争夺一口吃的,自己就打了起来。

他们打起来,最高统治者才能松一口气。

等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静,那自然是感恩戴德、千恩万谢。

“筑坝我看行,云轸夫子在淮南,就筑坝。芍陂往南,新围的那一片湖泽,不是挺好么?能出二十多万亩水稻田。”

抱着茶杯的沙哈没有说话,不过旁边有人开了口,是跟沙哈一起,配合云轸甪治理淮南过的。

当时夷虎人摆平之后,大量夷虎人的部族,只要是归顺的,都拿到了一些土地。

不过土地不是白来的,得上工。

出工出力之后,比如说围垦筑坝、围湖造田,新增土地,其实相对来说肥力都不差。

头一年并没有直接种水稻,春夏交际之时,种的是豆麦,麦子有点反季节的意思,但产量也相对可观。

远比不上中原,但亩产也有八十多斤,当季不算豆子,反季小麦总产量达到了十八万石,算是补上了淮南不小的缺口。

等到夏天结束,再补种了一茬水稻,农事活动全程由专业人士指导,当时农业巡逻是重头戏,夷虎人因为夏粮就有了吃的,都是相当的配合,秋收前后的水稻总产量,在芍陂以南,也有二十三四万石,这个产量,已经算是高产。

所以今年开春春耕,淮中城的农官们,南下进行农事指导的时候,表示要轮休土地,夷虎人完全没有觉得这是汉人要害他们,原因很简单,要害去年就害了,何必等到今年?

再说了,人家专业啊,一年豆麦稻三收,扣除要缴纳的税赋,砍一半都还有二十万石。

这日子,楚国人统治时期,根本想都不用想,楚国最狂霸酷拽叼炸天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吃救济,要不就是逃荒。

夷虎人不是天生下贱,就是要往山川湖泽里泡着,实在是对抗自然伟力的能力,差到不行。

好不容易等到像样一点的政府,不是楚国这种虎狼之国,就是六国、英国这种地方废物。

后吴威王时代,夷虎人才算是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从新生儿这一代往上推算五代人,真正能饱餐一顿的夷虎人,屈指可数。

所以换位思考一下,在淮南围剿、安抚过夷虎人的军官,认为淮南的办法,完全可以用到汉东来。

而且汉东比淮南有个优势,地势环境更好,丘陵山区虽然多,但丘陵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好,储水能力强,植被的茂盛程度,也比淮南强得多。

同样都是山区,淮南山区大概是受大别山山脉影响的缘故,改造难度不小。

但是汉东不同,哪怕是“绿林”西南,一样望去,山头成百上千,但大多都是能够开发的山地。

地势走向又非常微妙,本身山头又多,自然筑坝修建水库的条件就客观存在。

对这一带的地理环境,李解多少还是有点印象的,穿越之前,的确有不少存在了几十年的水库。

这些水库的修建,几乎纯粹就是堆人力。

但不得不承认,只要有了水库,什么调解洪涝自然灾害,那都是次要的。

真正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大大增加了可灌溉土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