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攻守易形了(第2/3页)

或许是考虑到汉武后期,虽然卫律等执政者迫切请求和亲,但汉朝都屡屡拒绝,好啊,既然你不愿送女,那就我来送!

但和可惜,在卫律、李陵等对汉朝比较了解的小王死后,匈奴内部,对大汉的了解已大大退步,不知不觉间踩了儒生的尾巴,方才骤闻和亲还神情淡定的儒吏们,眼下却一个个都跳了脚,竟大骂匈奴居心不良。

“昔日刘敬倡议和亲,以汉公主嫁入匈奴,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如此单于为大汉天子之婿,待老王死,新立,则汉家外孙为单于,与汉为大父、外孙之国也,言必称‘丈人行’。”

虽然与匈奴和亲这么多年来,压根没有哪位汉家外孙当上单于、昆弥,但仍有人对这种事确信不疑,追求的就是名义上的精神胜利。

而若是反过来,那大汉天子,岂不是成匈奴单于女婿了?

即便匈奴特地送单于的姊妹入朝也不行,儒吏们骨子里,是歧视外邦女子的,虽然古时候,确实有晋卿赵衰以廧咎如氏的狄女叔隗为正妻,诞赵宣子,后来赵无恤又娶戎女崆峒氏为正妻的例子,但胡化之赵,焉能与大汉这传承自唐尧的血脉相比较?

万一哪位皇帝糊涂,立戎狄之女为后,让混血的子嗣继任为帝,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所以这种例子,万万开不得。

汉朝这短短百多年历史,最接近这种忧虑的情况,也只有孝武皇帝忽然脑门一热,想要娶金日磾女儿入后宫的时候——论年纪,金日磾都能做汉武帝儿子了。

西边的群臣很快达成了共识:“也只有周襄王这种几乎亡国的昏君,才做过以自身和亲,娶狄女为后之事,后来狄后果与叔带通奸作乱,几乎颠覆了周室社稷,匈奴是欲效昔日狄人乱周之事啊。”

“诸卿多虑了。”刘询大笑,打消了他们的担心,心中则暗暗道:“朕又不是西安侯,不好胡姬。”

“从匈奴之议纳其公主自然不可。”刘询给集议定了基调,今天他要学一学孝武皇帝,先不开中朝小圈子会议,而是让群臣广泛讨论。

“但匈奴请平之议,诸卿以为如何?”刘询扫视诸卿,车骑将军张安世没有说话,任弘也如同入定了一般,万年老三的前将军韩增只好出列道:

“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老单于死,新单于尚未稳定国中,举兵灭之。”

“龙额侯此言不妥,兵者,国之大事也,焉能妄动?”立刻就有人提出反对,却是近来被刘询从小小谒者升为“谏大夫”的兰陵人萧望之。

萧望之近来比较受天子赏识,他也不怕韩增位高权重,说道:“陛下,《春秋》有载,晋卿帅师侵齐,闻齐侯卒,引师而还,君子不伐丧,谊足以动诸侯。”

“今老单于新丧,而新单于慕化乡善,遣使称弟,复请和亲。我若乘丧伐匈奴,是乘乱而幸灾也,匈奴必定奔走远遁。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即便不欲和亲,也应答应请平,遣使者吊问,这才是礼乐之邦的气度。”

“此言大善,出使匈奴的使者,不如就让萧大夫去吧!靠着萧大夫三寸不烂之舌,以仁义说之,必能使单于臣服,倒戈卸甲,举国来降,此德之盛之。”

杨恽那难听的公鸭嗓响起,他很看不惯魏相、萧望之一党,觉得其假仁假义,言语间满是讥讽,出列道:“戎狄豺狼,不可厌也,高后及文景时,匈奴气焰嚣张,在国书上屡屡羞辱,和亲不过数年便悍然犯边。”

“而到了世宗皇帝时,匈奴中衰,故屡屡加以请求和亲,以麻痹大汉,一旦恢复过来,却又立刻反悔,要求复修故约。此次也一样,和亲请平是假,拖延是真,等其恢复过来,骗得大汉撤销边塞戍卒,恐怕又要以十万骑入寇了!当乘其虚弱,一举灭之,永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