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第2/3页)

他们的罪状被公布以后,百姓们纷纷哗然。

“对,我想起来了,当初就是他杀的人,结果前……之前有人捉拿的时候,听说他跑到庙里做和尚去了,这事自然就不了了之了。”有认出来的百姓不禁唏嘘感慨道。

“那被杀的那个人呢?”有人关心受害者道。

“还能怎么办,白死了呗。”知情的人说道,而后一叹。

有的人是死有余辜,但是大部分的死人却都是无辜的,一想到被杀的人什么公道都没有讨到,凶手还吃的脑满肠肥的样子,就有百姓心里不舒服了。

普通人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大部分一遇到这种事情,他们首先把自己代入的就是受害者的身份,很容易就产生一种同理心。

因为他们不觉得自己会是主动害人的那种人。

要是把自己直接给代入凶手的身份,一点都不考虑受害者的处境,那就说明这类人天生冷血,毫无道德和良知可言。

好在这样的人到底是少部分,要不然还不知道世道会变成什么样呢。

听到百姓们义愤填膺,官府的人又一一把其余僧侣的罪行给公开。

被他们押解而来的僧侣有数百之众,恶行累累,直接让百姓们感受到了来自一股心灵的震撼之感。

这真的是他们乱世之前去寺庙上香拜佛,对他们和善有加的僧人么?

百姓们不想相信,可是在大量的事实面前,他们找不到为那些人说话的立场。

更别说百姓们中间本来就有一些知道这事的人,有些人知道的只是一两件,但是数百件的数量加起来,就让百姓们对佛门的感官快速的下降了。

不说这些人为僧之前做的那些恶事,就是在佛祖眼皮子底下,他们也很多人没有丝毫的收敛。

比如欺负寺庙里面辈分低的晚辈,贪污百姓给寺庙捐的香油钱,不仅如此,还有僧侣会接后宅妇人的阴私之事,做出了于佛门清净之地行苟且之事的事情来。

一时间,百姓们连带着对佛门这个地方也厌恶起来。

虽然佛门压根就没做错什么,它只是一个死物,自然控制不了那些活人的行为,但是佛门为它套上的名声太好了。

好过头了。

导致百姓们对于佛门的印象已经固定下来,琉璃清净之下容忍不了丝毫的龌龊。

这下佛门的真面目被揭穿,不知有多少信徒心里伤感起来。

到了罪犯行刑的点后,百姓们纷纷红着眼睛道,“让他付出应有的代价和惩罚。”

这样的人,就一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把他们轻易放过,公道有失,百姓们自然对朝廷的举动加油助威。

一轮下去,菜市口的血腥味已经浓厚的没法闻了。

处置完犯人以后,府衙的人并不像之前办完公事就离开,而是细心的为那些死去的僧侣收敛尸首,对周围的百姓们道,“他们在人间的罪已经算清了,接下来会送到佛门让佛门的人去收他们,毕竟他们已经投身佛门。”

这话让百姓们纷纷赞同,并且心里升出来了不一样的滋味。

要知道以前官府的态度可没有这样强硬过,尤其是前朝,罪犯一但落发为僧,他们就不会再管了。

这导致有很多时候,寺庙的地位都是超脱于朝廷法度之外的。

而现在,朝廷能这样做,他们都为那些死去的无辜的受害者们感到开心。

百姓们不知道朝廷和佛门的博弈,他们只知道受害者得到了应有的公道,犯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就足够了。

这一出,也让百姓们对佛门的好感度直接下降了一半。

乱世刚过,民间正是百废待兴之际,百姓们虽然有朝廷帮持有了工作,但是手上并没有多少余钱去寺庙里面上香。

佛门对于信徒很是依赖,这个依赖指的不是金钱,而是人气,百姓们这会都还没有缓过来呢,连带着自然也成了佛门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