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可靠论证的中介保证(第2/11页)

这个保证在大多数人看来应该是可靠的,用“18个路人”来支持理由中的“绝大多数人”应该是可信的。

但是,还是可能有人会对这个中介保证提出异议,那就是,18个人还不算多,中国社会中的助人为乐远比见死不救普遍。石河在《不要动不动说道德滑坡》一文中就这样写道:“仅仅以事件中18名路人的行为,就认为我们的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大有偏颇之处。每个人细想自己的生活经历,都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见义勇为、助人好施的现象。”在石河看来,18个人是个小数目,即使路过的18个人全都见死不救,也不能说明中国社会有道德滑坡的问题。他的论点是针对论者甲说理的中介保证部分提出来的,因此,论者甲说理的更完整的逻辑结构应该如下:

主张:社会道德沦丧。

理由:因为绝大多数人见死不救。

担保:从车祸发生到拾荒婆来到,有18个路人,个个见死不救。

对担保的保留意见:18个人还不算多,在中国,助人为乐永远比见死不救普遍。

如果要进一步讨论小悦悦事件的话,讨论可能就会在解读“18个人”的意义上进一步展开。论者甲可能会这么辩驳:18个人是路边摄像机记录下来的全部人数,也就是说,在拾荒婆来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出手相救的,这已经足以证明“绝大多数人见死不救”了。而且,石河所说的“生活中”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他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数据来证明“处处好人多”的说法。

尽管论者甲与石河的论辩也许没有什么结果,但说理讨论却已经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例如,个人感觉和统计数据的关系,数据准确、坚实,而感觉的触角更宽阔,感受比数字对社会现象的反应更直接、敏锐,很多感受到的东西还未及纳入统计。又例如,任何用个人经验来说理的,注定要处于说理的弱势地位,因为反驳者的现成理由便是“以偏概全”。个人经验让人感觉到,但不能证明一个问题的存在。因此,媒体对社会事件作真实、及时的报道,对公众了解他们直接经验以外的世界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只有当个体能够把各自经历的事情你一桩我一桩地通过媒体告诉别人时,不同个体的现实经验才有可能共同累积到一个足以使人们注意和重视某个社会问题的程度,也才能使他们共同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个体的经验都具有公共意义,每个个体的看法也都可能发挥公共舆论作用。

常见的几种中介保证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中介保证,请特别注意逻辑结构分析中的“中介保证”和“保留意见”,它们分别是图尔敏论证模式中的“保证”和“反驳”。

1. 普遍规律

普遍规律可以成为论证担保,是因为人可以从局部的个人经验总结出具有可靠性的普遍规律。当然,这样得出来的普遍规律也有失准的可能。这在前面女童小悦悦的例子中已经讨论过了。

2. 权威

权威取决于权威的可信性和可靠性。无论是知识、政治、道德、宗教、文化、学科专业的各种权威,在运用时都应该与说理主张所涉及的议题或内容有关。

例如,“本杰明·布鲁姆认为,不管教孩子什么,每个孩子都有充分学会的能力。”这句话的依据是,布鲁姆是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是教育心理学权威,因此他在这类问题上的看法可以为说理者的看法提供举足轻重的担保。当然,就算再大的权威,也有犯错的可能,这也是不能不考虑到的。主张:每个孩子,无论教他学习什么,都有充分能力可以学会。

理由:布鲁姆教授说过此话。

担保:他的意见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因为他是这方面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