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黄洋界一炮——感动长征之二(第2/2页)

  我早都熟知在陕西关中和陕北闹红的刘志丹、魏野畴、李子洲等先烈的名字,却几乎没有听说过何挺颖。在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何挺颖竟然在唯一的一个红军师里,和毛泽东结成搭档成为最高首长,如若活到共和国成立,该是怎样举足轻重的一位领导人物。我又从另一个角度设想,何挺颖能从闭塞的南郑县考入上海大学,非得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既要有一颗天资聪慧的脑袋,还要有一个能供给得起学费的较为富足的家庭。何挺颖在贫穷和文盲一统上世纪的中国,能进入大学学习,无论如何是不愁找不到一份可心如意的工作的。这个人却选择了革命,投身革命,从“秋收起义”到初创井冈山根据地,其艰苦卓绝危机四伏之险恶,与一个堂堂的上海大学学生的生活形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便相信基本的一点,信仰的神圣和志士的抱负。他信仰了共产主义,就神圣在整个人生价值取向上,就自觉承担起改变中国命运的责任,不惜以24岁的年轻生命作为新中国的祭礼。

  当人们轻淡随意地嘲笑信仰和精神的时候,显示了什么呢?比何挺颖们聪明了还是混了?重了还是轻了……

  我有一点小小的狭隘的地域性私念,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黄洋界保卫战里那神奇的一炮,是一位年仅23岁的陕西南郑籍的红军指挥员何挺颖和朱云卿(省籍不详)的杰作。这仅仅是我附着在敬仰钦佩情感里的一缕私念,与何挺颖包括牺牲在内的整个生命意义无涉。

  2005.11.22 二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