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第7/12页)

凯特望着玛丽离去的背影,她的背直挺挺的,显得利索干练,头上戴着方方正正的漂亮帽子。她此刻见到的玛丽不是真实的玛丽,她有所掩饰。

意识到玛丽没有认出她来,她松了一口气。不仅如此,她简直高兴极了,好像摆脱了什么东西似的。她快步离开那棵树,走到油光发亮的人行道上的绿荫下。她发现玛丽已经将帽子、手套和鞋子通通脱下,站在自家的草坪上,光着脚丫,张开两脚,双手叉腰,双乳在衣服下微微颤动。因为刺眼的阳光,玛丽的脸皱成一团,她在凝望凯特的房子。

玛丽眯着眼睛,显得一脸困惑似的:这是她的招牌表情。每当玛丽碰到什么需要别人解释的事儿时,脸上十有八九就是这副神情。

比方说她俩说的“发神经的时候”。其实这样的情形只遇到过两次。第一次大约是在一年前,当时玛丽十岁男孩的老师到她家家访。老师对玛丽说,她家孩子缺少一样他应该得到东西——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家庭氛围”。

那个周末碰巧迈克尔不在家,玛丽的丈夫又去上班了,凯特和玛丽的孩子都在忙自个儿的事情。能够同时有空,独自在家,她俩为此欢呼了好几次,她们发觉她俩营造了一个适合“发神经”的气氛。她们悠闲地来到玛丽的卧室,先喝咖啡后喝威士忌。

玛丽把老师家访的经过从头到尾给凯特讲了一遍,态度诚恳,充满困惑,不懂老师让孩子“更合群”是什么意思。于是从她们嘴里冒出了一个又一个词:适应性强、典型、正常、合群、稳重、懂规矩,接着她俩笑了起来,一半是对两天自由生活的憧憬,一半是威士忌的作用,她俩越说越来劲了。

凯特也讲了个故事,告诉玛丽,艾琳的辅导员也到过她家一次,是因为艾琳太“捣蛋”了,还是怎么回事,她给忘了。“她说,像我们这样结构合理的家庭单位,艾琳的问题很好解决。”凯特说。玛丽突然大笑起来。“单位,”凯特说,“是的,她说我们是一个单位。不止如此,是一个核心单位。”她俩放声大笑,开始吼啊叫啊笑啊,嗓门越来越大,玛丽笑得在床上滚来滚去,凯特则趴在椅子上,笑得直不起身子。她们想到了其他事情,每件事情都肯定会带出一大串词。每说一个词,她们就要喊叫一回、翻滚一次。她们故意搜肠刮肚寻找那些能够引发爆笑的词,很快就连普通字眼都具备这种爆笑功效了,不只是像“父母孩子之间的冲突”、“综合征”、“环境压力”这样的行话,而且就连“良好”、“整齐”、“健康”等字眼,都能引发阵阵笑声。再后来,一听到“家”和“家庭”,“母亲”和“父亲”这样的词,她们也都会高声尖叫。

不过,后来凯特发觉开心不起来了,她的不快自行显露——玛丽的直觉非常厉害,她像往常一样,露出大惑不解的神情,希望有人告诉她原委:为什么凯特突然变得闷闷不乐了呢,刚才她不是还好好的吗?

过了几天,她俩在玛丽的厨房里等菜煮熟的时候,又笑开了。这回是因为凯特无意中说了个词,不仅这个词跟整句话脱节了,而且她还特别使劲儿。她说她走进客厅,看见孩子们和她的丈夫在玩牌,可是“丈夫”一词没跟上句子,惹得她俩狂笑不已。之后她俩开始添油加醋,说起各种生活趣事,或肯定会用到那些词的事情:比如妻子、丈夫、男人、女人……她俩笑个没完。一个说“孩子爸爸”,另一个就接过话茬,“挣钱养家的人”,两个女人又喊又叫,简直跟泼妇没有两样。

她俩的做法,和城郊男人在光棍聚会场所的表现一样,正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遭到他们的唾骂、攻击和贬损。

不用说,又是凯特的愧疚心终结了这场闹剧。玛丽看见凯特不笑了,也立刻止住了笑声,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她点了一支烟,坐在一边抽烟,烟灰飞了一地,换上平时的笑容,好像在说:瞧,咱们住嘴了,咱们是不是太过火了呀?可是合适的度在哪里?告诉我吧,给我讲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