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2/3页)

黄滨双手连摆,逊谢道:“当不得乡亲们夸奖!小人所为皆是力所能及的小事,论家境,小人家衣食无忧,日子尚可,有些余力能帮助他人,也是小人该当的!”

程林满意的点头道:“黄小哥仗义疏财,值得夸赞!现下工坊一事上老夫还有不明之处,须得问个清楚!”

黄滨抱拳道:“员外请直说便好,小人知无不言!”

程林端起茶水喝了一口,放下粗瓷茶杯道:“那老夫就开门见山了!老夫觉着,建工坊倒是不难,织机更不在话下。老夫想知道的是,雇工可是好请?工钱一日几何?所需雇工共需多少?”

黄滨想都未想张口答道:“员外,小人就把自家状况说说,员外就会明白:小人家中五台织机,雇工十二人,每人每日三十五文工钱,管饭两顿,工时从辰时到酉时。镇上各家大致如此,相差不大。员外所说两百台织机的话,需雇佣四百余人,只要工钱日结不拖欠,工人倒是好找,镇上织户两千余户,织工老少妇孺相加怕不有五六千人之多!”

程林咋舌道:“镇上共有万余人口,岂不是说大都会织绸?”

黄滨自豪地笑道:“大都会织绸谈不上,五成以上总是有的!只要工坊建起,工钱合理,工人却是不难找!”

程林沉吟一会后开口道:“工坊所雇工人,每日工钱四十文,管饭两顿,若是织的好绸者工钱另行再加!”

四海商行的各种账册,以及各地商铺的文案摆在了乾清宫的御案之上。看着厚厚的一摞材料,朱由检不由得头大无比。

文科生向来对数字既不敏感并且十分抵触,何况古人的记账法他也看不太懂,再说这些账册已经由专人审核过后才送来的,他也没必要一一查看。

拿起几册商行新辟府县分行的文案看了看,朱由检对四海商行的效率还是相当满意的。

商行遵照朱由检的指令,在杭州府开办了拥有两百台织机、四百余雇工的大型工坊;在山东青州府颜神镇和江西饶州府景德镇分别收购或新建三处民窑,雇佣技师和窑工数百人,目前这数处工坊民窑都已开始正常运转。

这些工坊窑炉本身产生的利润倒是无所谓,但他们产出的丝绸和瓷器将会被四海商行以数倍的利润经销各地,并且带动当地行业的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规模化势在必行,小手工作坊要慢慢淘汰。

这样做不会让从业者受到伤害吗,反而会更加受益。

因为四海商行开始就把调子定高了。

工坊的工钱给的比别人高,这会使得绝大多数人得利,少部分小作坊经营者虽然受到冲击,但相信他们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绝不会因此没了收入来源。

商行还在福建泉州购得五百料商船一艘,重金雇请常年来往海上的船长和水手,准备尝试往吕松航线跑一跑,积累经验后再购买更大更多的商船。

推动大明前行的措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虽然不够全面,但至少付诸于行动上,现在只需耐心等待,中间再予以随时调整便可。

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这种相当于改天换命的天大之事,需要很长的过程,道路相当曲折难行。

目前的历史走向已发生了变化,自己再也不能根据史书去判断和计划了。

现在已进入崇祯九年的腊月,还有二十余天朝堂和各地官府将进入年假,很多事要等到崇祯十年再说了。

两个月前以各种身份进入辽东的锦衣卫不时的将各种消息传回,其中就有辽东将门与建奴私通款曲的内容,但双方具体买卖何种物资以及数目不详。

这条消息证实了朱由检的猜测,辽东将门确实在养寇自重。

本来朱由检以为自己的猜测得到证实后会非常愤怒,没想到看完后自己的内心并无太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