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第2/3页)

当然,刨花生得挑时机,今儿正好杨老太带脏脏兄弟去县城了,听说是去打什么肝炎的预防针,一来一回少说也要大半天。所以,崔家人哪儿都没去,就瞅着这机会呢。

大伯和二伯在前头刨,几个伯娘跟在后头收,顺便抖土,把花生壳上附着的沙土搓得干干净净,偶尔有搓掉的,就由几个孩子捡起来……捡一个吃一个,吃得满嘴花生味,又香又甜。

剩下崔老太,那肯定得在门口望风啊。

种花生这几个月,村里人看见问是啥,他们都说是山里挖来的草,能给老三治病的。药嘛,那是晦气东西,大家也就不关心了。

现就怕正挖的时候被人看见,再让人知道是能吃的,那可就跳进黄河洗不清了。崔老太眼睛放得亮着呢,远远的来个人她就说“秋老虎要吃人嘞”,院里赶紧停下动作,人走远了才敢开工。

好在这几天秋老虎确实威力不小,又是农闲时节,都窝家里呢,四处走动的人不多,天没黑就给顺顺利利的刨完了。

晚上关上房门,就着油灯一个个的摘下来,又是边摘边吃,二伯还无师自通的学会烤花生。盆里拢一火堆,把花生埋在火堆里,用厚厚的灶灰捂住,半小时后刨开——哎哟,那花生米烤得焦黄焦黄的,比啥都香!

香味实在是太浓了,周树莲躲在墙根下吸了几口,明知道他们在弄吃的,可却不敢告发。

黄柔捏着她的把柄呢!

这样的美味,幺妹至少吃了一碗,吃到打的嗝都是花生味儿,小肚子鼓得冒尖儿。

其他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反正崔老太不反对,大家可着劲的吃,到最后晒干上秤一看,居然还剩二百八十多斤呢!

这么高的产量,谁能相信幺妹刚挖回来的时候它只有零星几根苗?这可是神奇的生长速度,神奇的产量,神奇的土地啊!

看着大家心满意足,小地精也心满意足了,她的灵力可终于能给家里帮上忙啦!

花生太多,全吃完就是暴殄天物。崔老太等崔建军回来的时候,让他带几斤去给领导们尝尝,要有人买就便宜点儿卖出去,或者用粮票肉票换也行,今年的粮食可是非常紧张的,家家户户都在举全家之力储备吃的。

“三伯你的脚还疼吗?”

崔建军摸摸侄女脑袋,“不疼啦,能跑能跳,只是比别人慢些。”就这他已经非常满足啦,曾经以为就这么成废人了,现在不止有工作,还连腿也恢复大半了。

短就短点吧,他已经看开了。

幺妹舔完每天销量供应的半根奶糖,又跑去看西瓜。

崔家人现在又多了一件心事:西瓜已经有半个洗脚盆那么大了,皮子也越来越黑,越来越亮,隐隐开始有香味散出——就快藏不住了啊!

不说杨家人二十四小时的盯梢,就是村里其他人也会来串门,这不像花生能埋地底下,就那么明晃晃香喷喷的放着,只要眼睛不瞎的都能看见……崔老太急得满嘴起泡。

第二天,崔建军到了厂里,拿出花生给玩得好的一人分一把,这烤过的就是香,比油炸花生米更香,因为它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花生味儿!

要知道,即使在效益最好的总厂,也只有每年春节才会每个职工供应两斤花生(还是带壳的),工人们能不稀罕吗?简直都稀罕疯了!

不说家里孩子馋,就是男人们下馆子都没花生米可点。

有的拿烟票,有的拿糖票,有的拿肥皂票,甚至拿布票跟他换。崔建军通通摇头,他要粮票,或者钱。

人无我有,供小于求,这就是卖方市场,一斤半面粉换一斤花生,或者一斤白米换一斤花生,都由他说了算。

很快,他就收到六十斤面粉和五十斤白米的票票,正准备揣上回家拿花生呢,就让食堂大师傅逮到了。

“害,我说你小子怎么见不着人,原来是搞投机倒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