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乌拉那拉氏(第6/8页)

然后,康熙就同意了胤禛的追债计划,家里有产业的,可以给他们一定的时限筹措欠款,但是过了期限还不肯还钱,那么,户部就会强行没收他们的田产,铺面,然后按照之前处理那些被查抄官员家产的法子,将这些田产铺面售卖出去,售卖出去的钱用来抵债,田产铺面不够还,那就卖宅子,宅子再不够,那就卖人,毕竟家里没钱,还养着那么多奴婢干什么,要是还不够,那就得问问,你借了那么多钱,到底干嘛了!这些借钱的,又不都是江南那边,是因为接驾欠下来的亏空,就这些亏空,康熙可也是给了肥差让他们自觉补足的。

而那些家里没什么产业,的确是比较穷的,那么列个还款计划,从俸禄里面扣,一个月扣多少,反正这种人本来也欠不了多少钱,靠着俸禄也够还了。

胤禛拿出来的条陈顿时将满朝文武打了个措手不及,谁家没点产业什么的,朝廷这是要赶尽杀绝啊!

他们之前能在那里哭穷,现在呢,事实证明,他们不穷,既然不肯主动还,那么朝廷也只能强制执行了!

当然,一味地强制那也不好,其实欠钱最多的,还是那些旗人和包衣,纯粹的汉人,那是臣子,不是奴才,还真没有奴才跟皇家亲近,等闲真不敢欠朝廷的银子,除非是投靠了某位爷做门人,做奴才,否则的话,真没这个底气借钱。

而旗人呢,其实也是最麻烦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大清统治中原的中坚力量,哪怕旗人如今大多数战斗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地步,家里的盔甲刀枪都拿去换钱了,但是,上层信任的还是旗人。

底层的旗人日子也不好过,他们能做的事情太少了,原本按照祖制,这些旗人其实就相当于过去的府兵,算是专业兵种,平时的时候可以务农什么的,战事来的时候,他们就应该上战场,朝廷也花了大价钱养着他们。问题是,旗人繁衍很快,从最初的几十万到现在几百万甚至快要上千万,每年朝廷光是在丁银上就不知道要花多少银子。

朝廷很多次都想要整顿旗务,但是某种程度上,底层的旗人差不多已经快要被养废掉了,一个个就靠着丁银混日子,之前曾经想要让一些旗人返回龙兴之地回垦,结果这些旗人还没走出去多远呢,就把分给他们的种子农具什么的都卖掉了,就算是到地方再发也没用,他们照旧卖了混日子,压根对于种田没什么兴趣。

底层的那些旗人除了碰瓷打秋风之外,他们也没那个资格找国库借钱,但问题是,他们人多啊,人多到已经变成了朝廷的负担,朝廷现在宁可花钱养着绿营,也不愿意再养着这些大爷了!

但是呢,那些旗主呢,横竖不用他们花钱,他们仗着手底下这么多人,不管朝廷到底能不能支撑得起这样的开销,就是摆出一副要为底层的旗人讨公道的架势,死活不肯同意整顿旗务,放开祖制,让那些旗人自个讨生活。

所以,如今在清债的同时,最好要给底层的那些旗人一些甜头,免得他们跟着上头那些什么都统,旗主之类的闹腾起来,回头搅出什么大事来。

指望这些懒汉一下子就肯勤劳致富,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是后世那些啃老族一般,宁可让自家爹妈出去干一两千的杂工,也不愿意自个走进社会接受社会的毒打,他们也是一样的,宁可躺在家里头啥事不干,寅吃卯粮,实在没办法,跑到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富贵亲戚那里打秋风,也不肯脚踏实地去干事。分给他们的土地,他们宁可租出去,也不肯自个耕种,问题是,收上来的租子才能有多少,压根不可能够一家子嚼用的,家里有点变故,就得卖房卖地了。

朝廷显然也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的工作岗位,所以能怎么办呢?只有搞集资,做集体企业,给他们分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