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吕后(第6/8页)

之前呢,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秦宫之中的许多书籍也付诸一炬,如今新朝建立,之前的百家学说什么的,总该收集起来,然后想办法传承下去才好。

原本萧何就将能够收集起来的竹简什么的都收拢到了石渠阁里头,只是想要将这些解析出来,需要花费不少人力还有时间和物力,如今既然天下太平了,那么,就该征召各地的贤才学者,征集民间的藏书,直接刻印下来,以传承后世,以免当年诸子百家的传承断绝。

刘盈呢,就表示请立太学,征召天下贤才学者到太学担任博士,在太学传授学问,以继往圣之绝学。

刘邦听了,自然是一口答应了下来。他还觉得,自个可以顺便打一打儒家的脸。

刘邦原本就讨厌儒家,他还做出过在儒冠之中小便这种事情,之前那些年里头,在刘邦那里讨了一点好的就是一个郦食其,就这位呢,还是自称自己是高阳酒徒,才算是得了刘邦的召见,如今这一位已经死了,不过呢,刘邦惦记着郦食其的功劳,将他的儿子也封了个关内侯。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叔孙通,这一位呢,也不是什么食古不化的人,知道刘邦不喜欢儒生,所以去投奔刘邦的时候,干脆穿的就是楚人的衣冠,后来给刘邦推荐贤才,推荐的也不是什么儒生,以至于叔孙通的那些弟子都弃他而去。

而等到刘邦做了皇帝呢,叔孙通就想要帮着刘邦制定礼法,找刘邦说要召集一些儒生帮着制定礼仪,刘邦自然是答应下来了,但是呢,鲁儒那边赫然将叔孙通视为叛徒,压根不理会他,鲁儒还为项羽戴孝,公开指责刘邦,刘邦早就因此憋了一肚子的气。

如今听说刘盈想要立太学,一方面答应了下来,另一方面直接表示,鲁儒那边不是怀念项羽嘛,那么就让他们在鲁县那里继续给项羽披麻戴孝好了,我刘邦没什么德行,用不起你们这些鲁儒。

刘邦嘴上说的是鲁儒,实际上呢,对于大多数儒生都迁怒了,即便是那些儒家有名的贤才,刘邦也是懒得理会的。事实上,刘邦和如今这些开国功臣,其实都没有经历过比较正规的教育,他们大多数根本就是自学成才,因此,刘邦对于太学什么的并不是非常在意,不过就是打算让刘盈去练手的。

然后刘邦就琢磨着,既然那些对天下没什么功劳的贤才学者都能当官,还能在太学里头授课,没道理自个手底下这些大将不行,他们一个个几乎都是能出将入相的人物,哪个不比那些儒生强得多。叔孙通说什么要用那些儒生治国,刘邦对此嗤之以鼻。

儒家在这个时代,黑历史是真的很多,别的不说,光是说在始皇帝身上,儒家就将自己的两面三刀,反复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开始的时候,是儒家鼓动着始皇帝去泰山封禅的,要不然,始皇帝从哪儿弄得出一整套的封禅流程出来,结果封禅不顺,儒家暗地里头又开始叽叽歪歪,说什么老天爷都看不过去始皇帝了,始皇帝不配封禅什么的。

像是秦朝灭亡之前,一帮如今满口都是暴秦的儒生,一个个脚上跟长了风火轮一样,纷纷跑到咸阳去求官,等到秦朝灭亡了,骂起秦朝来,又属他们最厉害,在见识了这些儒生之后,刘邦对儒家就彻底没了好感。哪怕有叔孙通这样的贤才,也不能扭转刘邦对儒家的坏印象。

屁股决定脑袋,刘邦自己如今是皇帝了,他才不会喜欢一个想要做官的时候,对你奉承,你不能满足他了,就在外面诽谤的学派呢!

所以,等到叔孙通将一整套的礼仪搞出来之后,刘邦就翻脸不认人了,那些儒生不过是得了点赏赐,还有一点微末的官职,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刘邦想要让他那些心腹手下,也要在太学里头刷一刷存在感,让他们去讲课,将其他的那些学派,尤其是儒家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