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理想战略(第3/3页)

就算是加上奥地利,合两国之力也难以保障六七十万大军,在巴尔干半岛作战。

这不是缺乏物资,而是交通运输支撑不起。要是在多瑙河流域作战,后勤补给还可以保障。

可是随着战争的推移,俄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距离多瑙河也越来越远,需要靠畜力运输和人力肩挑背扛的路程也随之增加,后勤补给压力自然是大大增加。

尼古拉一世不是军事小白,陆军大臣的话一出来,他就知道想要在年内结束战争是不可能了。

英法拥有海权在,就算是俄军占领了巴尔干半岛,他们只要愿意,还是随时都可以登陆,想要结束战争那有那么容易?

况且,奥斯曼帝国虽然腐朽了,可是烂船还有三斤钉,生死关头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同样不容小觑。

外交大臣卡尔·渥赛尔非常有眼色的说道:“阿塞先生,现实情况不允许我们在巴尔干半岛投入那么多军队,这份计划看上去可行,实际上并不存在可操作性。

如果在巴尔干半岛无法赢得战争,我们可不可以在高加索地区取得突破呢?

任何一个方向上的胜利,都可以打击奥斯曼帝国的信心。只要这个腐朽的帝国崩溃了,这场战争我们也就赢了。”

在高加索地区取得突破,没有问题啊!只不过攻克了一个山头,还有下一个山头。

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快则三年五载,慢则十年八年,只要持之以恒,他们早晚都可以磨死奥斯曼帝国。

前提条件是沙皇政府能够支撑下去,不要在战争结束前,先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现实虽然残酷,可是理想还是要有的。

在发起保加利亚会战的同时,俄国人也没有忽略高加索地区,只不过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在那边投入的精力要小些。

随着巴尔干局势对奥斯曼帝国的持续恶化,苏丹政府肯定要从小亚细亚半岛抽调大量的援兵过来,到时候能够增援高加索地区的兵力就减少了。

这对俄国人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机会。从高加索地区一路打到博斯普鲁斯海峡有困难,可是打到小亚细亚半岛就未必做不到了。

任何一个国家前线的接连战败,都会影响到国内的稳定,何况是腐朽的奥斯曼帝国呢?

以俄国人在东正教徒中的影响力,加上奥斯曼帝国的不得人心,在前线不断失败的情况下,策划几起民族起义,似乎也不是太难。

万一民族起义成功了,奥斯曼帝国也就寿终正寝了。没有这个地头蛇支撑,英法两国想要在近东地区击败俄罗斯,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既然是理想主义,自然不能追求完美了。只要理论上可行就够了,尼古拉一世爽快的批准了卡尔·渥赛尔的建议。

成功了固然是沙皇陛下英明,失败了大不了损失一批灰色牲口,俄罗斯最不缺的就是人。

低风险高回报的事情,尼古拉一世没有道理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