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俄国人的反击(第3/3页)

这个差距,要各国完成工业革命过后,才能够慢慢追上去。

“可是司令官阁下,现在我们并没有优势,战争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达不到最终目的。”费兹罗伊·萨默塞皱着眉头说道

缅什可夫摇了摇头说:“两败俱伤也必须要打,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必须要打英法打痛,逼他们退出战争。

如果按部就班的打下去,这场战争我们是准备打一年、两年,还是十年、八年?

现在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当年一次战争,我们可以和奥斯曼帝国打上十几年,可是现在可能么?

高昂的战争成本已经告诉了我们,速战速决是最好的选择,要是拖延下去,我们付出的代价只会更加惨重。”

军人看问题,只是从军事上出发就够了。政客看问题,更多的还是从政治上考虑。

缅什可夫已经向政客过度了,他可以不在乎俄军的损失,但是他无法接受这场战争持续下去。

俄国政府上下都清楚,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对他们越不利。到了后期,那就只能看谁的承受能力更强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战场上惨烈的伤亡,吓到英法两国,逼迫他们让步。

历史上克里米亚战争过后,英国人干涉欧洲事务,就收敛了很多,尽可能的避免自己亲自参与,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地区垫底了基础。

可以说克里米亚战争是帮德国人打的。战争过后,俄罗斯内部矛盾爆发,必须进行改革,十几年时间都没有走出来;英法两个胜利者也心有余悸,没有第一时间干涉普鲁士发起的统一战争。

统一的认识,俄军就开始准备了起来。好在这个年代信息传递不方便,有线电报虽然出现了,但是只在大城市中有,巴尔干半岛还没有普及。

不然,以俄国人现在的做法,他们的行动还没有开始,敌人收到消息,就准备好了。

……

战争都是需要对比的,俄国人再指挥混乱,也比英法奥斯曼联军要好,他们可是三头并进。

英法互不退让,奥斯曼帝国只能中立,他们生怕一个不好让英法退出了,那么他们就完蛋了。

历史上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担任了联军统帅,勉强能够指挥联军作战,现在艾马布勒·让·雅克·佩利西耶只是三大指挥官之一。

后遗症就是,需要协同作战的时候,大家必须要上报到联军指挥部,经过三位总指挥达成一致过后,才能够进行。

俄军准备发起进攻了,联军一方却什么也不知道。奥斯曼帝国不重视情报工作,所有的情报来源,都是国人主动提供。

在官僚体系之下,这些情报很多都没有进行核实,都直接拿来用了。可惜俄国人也不重视情报工作,不然的话传递一些假消息过去,就可以让联军吃大亏。

英法都是过江龙,没有搜集情报的能力,他们的官僚主义同样不容小觑,直接认为奥斯曼帝国会解决这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