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若要取之,必先与之(第3/3页)

殖民大臣约西普·耶拉契奇回答道:“备选目标有很多,中南半岛包括金边王朝、泰国、越南,还有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以及若干中小岛屿。

这些地方都很不错,各国虽然开始了渗透,但是还没有建立起殖民政权,按照国际惯例还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英法荷西普五国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包括我们在内,在这些地区各国均有殖民据点。

初步判断,荷兰人已经锁定了苏门答腊岛,他们已经占领了岛上的不少地区。只不过他们实力有限,一时半会儿拿岛上的土著政权没有办法。

因为马六甲海峡的关系,英国人的触手已经深入到了马来西亚,可能是我们要面临的最大对手。

法国人似乎有意中南半岛,如果我们选择目标撞车的话,少不了一番争斗。

投入和风险,就要看选择的目标了。基本上利益越丰厚的地区,所需要的投入越大,面临的竞争也就越残酷。

这些地方的回报率都不错,理论上建立殖民政权过后,三年内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没办法,在不确定有多少竞争对手加入的情况下,想要核算成本实在是太难了。

殖民本来就是一项不确定的投入,很多看上去美味的地区,实际上也有可能是一块鸡肋。

犹豫片刻功夫后,弗朗茨做出了决定:“既定的战略不变,南洋地区虽然美味,可实际上我们能够吃下去的并不多。

殖民部可以把目标放在无主的中小岛屿上,其它地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尝试一下即可,和各国撞上了可以进行利益交换。

我们不可能什么地方都插一脚,一旦超越了极限,殖民地就不在是补品,反而是要命的毒药。

普鲁士王国不是要加入殖民队伍么?帮把他们一把,引普鲁士人进入南洋地区,给他们一个开门红的机会。”

海外殖民不仅仅是看国力,更多的还是要看投入。奥地利在大力投入中美洲、非洲大陆过后,能投入南洋地区的实力已经很小了。

实力不足,盲目硬上是要吃亏的。与其被人灰溜溜的赶走,不如从一开始就保守一点儿,省的劳民伤财还丢人。

至于帮助普鲁士王国,那只是顺手而为,让普鲁士人在殖民帝国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若要取之,必先与之。

要是见不到好处,普鲁士人怎么舍得大力投入呢?

普鲁士国力有限,海军投入大了,陆军投入自然就少了,未来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的难度也就下降了。

凭这一点,就值得奥地利付出南洋地区的利益。反正德意志统一过后,这些肉还是在锅里,怎么也不会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