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应付了事(第3/4页)

要是没有工厂,那么就必须要成规模,要是产能不足,可能连运输成本都不够。

外交大臣克里斯·巴沙姆:“马尼洛夫侯爵,请先冷静下来。不要忘了奥地利才是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么下去他们的损失最大。

原粮价格血崩后,成品粮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如果持续下去,最终这些加工企业也难逃一劫。

为了保护国内的企业,维也纳政府已经给这些企业减税了,不过奥地利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还是在不断缩水中。

拿到了廉价的原材料后,被奥地利打压的各国粮食加工企业,现在也开始蓬勃发展。

如果供过于求的情况不发生改变,原粮价格持续低迷下去,欧洲各国的粮食加工企业很快就可以发展起来。

从利益的角度上来说,奥地利人发布的倡议书,更多还是为了保住国内的加工制造业。

不管怎么说,现在奥地利仍然是我们最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即便是重新开辟了英国市场,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如果奥地利拒绝接受我国的农产品,那才是灾难的开始,欧洲各国还没有谁有这么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亚历山大二世伸手拍了拍额头,粮食丰收了也令人头疼。国际粮食市场上供大于求,今年粮食滞销成为了定局。

一旦丧失了奥地利这个最大的买主,那么国内堆积如山的粮食就真的没办法了。初步估计,今年俄罗斯帝国多出来的粮食,就有上千万吨。

除了不列颠那笔不确定能不能够兑现的合同外,目前他们可没有任何大额订单。在同等价位的情况下,可没有人要他们的粮食。

大家都有稳定的供货商,无缘无故怎么会随便换人,还是换上自己讨厌的人。

没办法,俄国人最近几年在欧洲被黑惨了。现在百分之七十的欧洲人,都不承认俄罗斯是欧洲国家,俄罗斯人自然也不算欧洲人。

剩下承认他们是欧洲人的那百分之三十,其中还包括七千四百多万俄罗斯人。这个年代欧洲大陆,总人口都不足三亿,所以这个比例是相当的感人。

幸好这么多粮食,至少有一半是运不出去的,要不然国际粮食市场上的竞争还会更加残酷。

这和亚历山大二世最初的计划完全是南辕北辙,原本他还想要用粮食当弹药,撬动欧陆霸权的。结果还没有来得及开始,就砸在了自己手中。

计划没有问题,只是变化有些突然。欧洲大陆主要的粮食出口国是奥地利、俄罗斯、波兰、普鲁士,剩下的都不值得一提。

海外的竞争对手,暂时还不成气候。因为美洲各国每年也就向欧洲大陆输送一百多万吨农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

这是利益决定的,美利坚联盟国还在种棉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现在他们棉花霸主的地位依旧是牢不可破。

同等的价格拼质量,同等的质量拼价格,这年头没有任何地区的棉花能够和他们竞争。

英国人的埃及棉花种植计划早早就夭折了,法国人占领埃及过后,一度想要发展棉花产业,只是在美国的棉花冲击下,法国人最后还是放弃了。

英国人捣鼓的印度棉花,很遗憾成本上被美国人完爆。利益面前没得商量,印度棉花无法成为主流。

奥地利的西非棉花种植基地,也好不了多少。这些年的产量几乎没怎么增长,国内的资本家同样是美国棉花的忠实粉丝。

没有办法,这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成的。企业要是不用联盟国的棉花,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产业都跑去扶植,分散精力的结果,最后往往都是一事无成。奥地利在棉纺业市场上没有优势,维也纳政府自然不会在这上面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