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疯狂的刺激(第2/4页)

胳膊拗不过大腿,下场站队大家能够理解。可是这么快、这么整齐的站队,就有些令人反应不过来了。

“有预谋的勾结”?

这个说法拿去糊弄普通民众还差不多,稍微懂点儿政治的都知道,同时协调十几个国家不走漏风声几乎是不可能。

没别的原因,各国政府中有亲神罗派,同样也有亲英派。

即便是独裁国家,遇到站队这么大的事情,也是需要拿出来讨论的。

就算是小范围讨论,每个国家十几个人参与,知情者也有好几百。

甭管什么秘密,只要知道的人多了,那就不是秘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能指望所有知情者都守口如瓶,尤其是牵扯到了利益之后。

这么多知情者,总有几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提前知道消息,可是一个大商机。

无论是事先囤积、炒作物价,还是购买或者是甩卖受战争影响的资产,期货市场和股市都会提前出现预兆。

但凡是任何地方的动静大了,那都是破绽,自然会引起英国人的警惕。

究竟是如何操作,才能在不留下任何疏漏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欧陆各国之间的串联,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

外界的猜疑,自然不会有答案。因为根本就没有答案,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前勾搭串联这一回事。

“中立运动”虽然是荷兰人率先喊出来的,可是将这项运动推向高潮的却是维也纳政府。

如果没有维也纳政府的示意,比利时、撒丁、卢卡……这些豆丁小国,凭什么敢参与进去?

莫说是外界了,就连很多当事人,接到示意之后都很懵逼。

尽管不知道老大的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但是吩咐的事情,还是要完成的。

理由都是现成的,无论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为了个人政治利益大家都有充分的理由反战。

亲奥派变成反战派,自然引起了英国人的注意,甚至某些家伙还将消息捅给了英国人。

英国政府的视线确实吸引了过来,怎奈他们实在是看不懂。维也纳政府类似的操作,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几十年的旧案,到了现在都还有没有分析出来动机的,甚至有人怀疑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动机,完全是维也纳政府脑子突然进水了。

这个解释最为合理,因为各国政府都有脑子进水的时候。英国政府本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每隔几届都会有奇葩政府出现,尽搞一些让人看不懂的迷之操作。

维也纳政府为中立运动推波助澜,落在英国官僚眼中,这就是国内反对派在搞事情,企图阻止这场战争。

这是亲身经历,每次不列颠想要对外发起战争的时候,都有一堆反战派搞事情,区别只是在于折腾出来的动静大小。

英国人可以不重视,但作为当事人的欧洲各国政府却不能不重视。亲身参与了“中立运动”,大家才深刻认识到这玩意儿有多不靠谱。

甭管大家口号喊得有多响,一旦涉及到了具体事物,马上就坏事了。

说好的缔结“中立同盟”,共同承担来自两大霸主的压力,结果到了最后时刻愿意领头的国家都找不到。

原本大家寄予厚望的俄罗斯帝国,结果沙皇政府表示:“我们有《俄奥同盟》。中立同盟中大部分的条款,都和俄奥同盟的内容相抵触,不能参与缔约。”

如果这还不能让大家清醒的话,那么接下来各国的表现,那就真让人绝望了。

在继俄罗斯帝国之后,有资格组织大家缔结“中立同盟”的就是西班牙了。

可惜西班牙政府同样也是滑头,搬出了古老中的《奥西港口协定》。

具体内容没有对外公开,让大家参考菲律宾战争中维也纳政府的表现,反正发起中立运动可以,甚至还能帮忙提供开会场地,但是主导缔结盟约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