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藩王们的反应(第2/3页)

“那个,长史啊,我福国什么时候能够秋收啊?”

“大王,我福国南北纵横三千里,各地秋收时间差异较大。南方有些地方秋收都已经完成了,但北方估计还有一些时日才会开始。不过大王,就算是秋收了,因为您在汉江口登陆的时候,就已经说了今年免税。所以,秋收之后,百姓的赈济或许可以停下来,但是,士兵的口粮不能省,我们还是得继续向周国、唐国购买粮食。”

“哼!周世子和唐世子两个奸商!据闻他们在国内,以六石粮食一块银元的价格收购粮食,转手卖给我们就是三石粮食一块银元,足足赚了一倍不说,还要我们自己承担运输……偏偏这两个家伙辈分还比寡人高,寡人……嘿!气死寡人了。”

“大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么。周国、唐国分到了好地方,据闻那里的土地普遍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自然粮食便宜。如我福国,一年只能收一季不说,北方的平安道和黄海道还只能种植小麦……两国在农业上不可同日而语。加之现在大明本土以及东边的桂国,都在大量购入粮食,这周、唐二国坐地起价,我们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罢了罢了,钱嘛,寡人再厚着脸皮去找太上太皇要。不,是借,这个以后要还的。总之呢,长史,该有的赈济不能停。这十万士兵还得暂时养着。当然,我福国现在通过黄册清查,全国也不过一千万带点的人口。加之后方就是大明本土,海对面又是桂国。所以养十万大军实在是太浪费了。等黄册清查完毕后,想办法安排部分士兵复员,到时候兵部和户部要拿出一个方案来。总之,寡人觉得,国内留个三万常备军就足够了。”

“是,臣领命。大王,接下来还有一个事情要赶紧做。”

“何事?”

“大王,大明本土最近六大报连篇累牍的在对理学进行攻击,皇上的心思到底如何已经很明显了,我福国也应该尽快表态,否则,若是让唐、周、桂走在了我们前面,只怕会引起皇上的不快。”

“啊!长史这个事情提醒的是!寡人疏忽了。”

可以说,虽然刚刚做一个实权国王不过九个月,但到底是长期处于一个国家的顶端。所以朱常洵对朱由栋的种种举措,其实看得很清楚。

在朱常洵看来,朱由栋最近半年在思想文化上的一系列大动作,其实根本追求的就四条。其一,将权利义务对等揉进国民的核心价值观里。其二,纠正“德治”,提倡“法治”。其三,在前两条的基础上彻底废掉“天人感应”。其四,在第三条的基础上,提倡科学。

对第一条,朱常洵不反对:这一条对皇帝、国王的要求,无非是国民对君主效忠,君主保护国民而已——这本来就是大明皇族一直在做的事情。几百年来,皇帝拼了命的抑制土地兼并,不就是在保护百姓么?

实际上,提出这一条的根本目的,是用来给官员划线:从今以后,你们不是牧民之官,而是享用了民脂民膏为民服务的公仆!

先要有了这一条,然后才能整顿吏治。

如何整顿吏治呢?以法代德。朱常洵在六大报连篇累牍的报导中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六大报上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有,但很明显,官方是在推崇法家的一些思想,以及西方,尤其是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对这一点,朱常洵那是举双手赞成:福王殿下早年在国本之争中,被东林党的那群开口道德,闭口圣人的伪君子给彻底搞坏了胃口。他非常清楚:皇帝并不是要彻底否定儒家,也不是要彻底的否定道德在国家体系中的作用。相反,皇帝只是要把道德的标准降下来,让大家在日常中能够相对容易的做到。而不是像既往那样,把道德标准无限提高,最后把全国人民都逼成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