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南北印的迥异(第2/3页)

“撤?黄将军是说,印度的事情,已经不可为了吗?”

“温相,结合前些日子真田幸村和李永芳送来的报告看,西贼这次入侵,已经在印度登陆的士兵不少于三十万!现如今我大明的驻印军除了驻守在印度河出海口的四万杂牌外,其他最有战力的如三个大明师,以及五个日本、福国师都先后完了蛋。而刘上将军的部队因为海路断绝,不得已去翻若开山脉……总之,在未来一个月内,整个印度,我大明能打的部队,只有末将手里的五个师。这点兵力,无法遮蔽德干高原到恒河平原的所有出口!”

“所以黄将军的意思是?”

“必须收缩防线,以待后援。温相,恒河太长,又都是平原,一旦一点被突破,完全无险可守。所以,此时若还想保住印度,在现有敌我悬殊境况下,我们不能妄想保住一条线。我们能做的就是保住至少一个点。这个点在,一切就都还有希望。”

“……哎,皇上让我来印度做总督,这些年真是深负皇恩……也罢,那黄将军,你觉得要守住哪个点?”

“先守坎普尔,毕竟那里有很完备的防御体系。又是恒河中游的交通要道,敌人要继续向东,必须先拿下此地。而我们将来若是重新获得海权,或者刘上将军的主力到了后要反攻,从此地出发,去哪里都很方便。”

“先守?黄将军的意思是,若这里守不住,还有下一个候选?”

“温相,若是这里守不住,那就只有退到孟加拉了。哎,本次西贼入寇,末将虽然尚未领兵上前作战,但是就目前接到的战报来看。没有了海军,敌人可以随意登陆,我军防不胜防,处处被敌人调动,这才是最大的败因!也正因为如此,阿散索尔、加尔各答,虽然都有完备的防御体系,但是那些地方在没有海上支援的情况下,就是一块死地!”

“明白了,既然如此,就请黄将军派出得力干将,携带本督的亲笔手令前往孟买,让毛文龙(此时毛文龙尚未自杀)把剩下的一万多我大明士兵带回来。”

“是!那温相,已经布置到印度河出海口的四个师?”

“来不及了,待会本督去信给他们,让他们沿着印度河向开伯尔张巡寨撤退。若事不可为,让他们走克什米尔退回我大明的雪区。”

“走这样的路退兵,一路上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啊。”无奈的摇摇头,黄得功躬身道:“末将明白了,那就请温相也赶紧让德里的人准备吧。末将知道,我大明的官兵在这里三年,家眷什么的多得很,这真要撤退,没有一两个月可能不行。”

黄得功这话还说的真的没错:大明派驻印度的官员,在这里过了三年多人上人的生活,这积累的家当,新纳的小妾,招揽的奴仆,加在一起不知凡己。这些人要撤退,真的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人在一个环境里懒散久了,这意志自然就会薄弱。

果然,随着温体仁的撤退令一下,整个德里彻底就乱了起来。本地人里,哀嚎者有之,暗自庆幸者有之,趁火打劫者亦有之。甚至出现了有相当多的大明官员,舔着脸去找以前被他们斜着眼睛蔑视的印度土王,请求他们给一个合理的价钱,买下他们手里的庄园……

对这些乱象,黄得功已经懒得管了:这会儿整个印度大明最能打的部队就是他手里的五个师,他要做的事情多得很呢。

而当北印度大明的统治秩序因为要被迫放弃德里而出现松动的时候。南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联军海陆军将领齐聚一堂,对第一阶段的战役进行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战事进行商讨。

“各位,经过近一个月的持续作战后,我们第一、第二批登陆军队,先后歼灭了敌军5.8万人,俘虏11.3万人。当然,击毙的,主要是中国人、日本人和朝鲜人,俘虏嘛,主要都是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