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去哪儿上学?(第3/3页)

他们说,升学率是民办中学的命根子,他们对小孩进行高强度考试训练,而“公办”没这个压力,怎么比啊;“民办”老师薪酬高,教学动力强,“民办”还能从四处把好老师挖过来……

他们说,如今对小孩还有想法的人,有谁不想去“民办”,都越来越怕进“公办”了。

他们说,读不上“民办”,小孩可能就完蛋了,进“公办”就等于安乐死。

……

这些信息,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南丽以前已有耳闻,近来更为留意,但从没像此刻这样,真切、具象到了她的面前。

因为他们现在就站在她的面前在说。

因为他们都正苦候在“考能”这条光线幽暗的走廊里。

因为他们言语中有极端的情绪。

这情绪使他们话风夸张,甚至荒诞。

甚至恍若带毒,使这走廊里原本就气闷的空气,都好似沾上了忧伤和焦虑。

当然,她也感觉到了冲击。

因为在他们夸张的表达里,还有这一层暗示:变了,一眨眼,情况又都变了,成新问题了。

这“又都变了”,对经历了这些年的我们而言,已是习惯性的常态。

而这常态告诉我们的又常常是:那些闻风而动的应对,最后往往被证实是真实、有效的,剩下的就是你有没有知觉,有没有踏上班车,有没有被落下?

所以,受暗示也是心理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