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028 戏腔 戏腔版《琵琶行》(第4/7页)

而眼下这些作品……

他接连看了十部参加比赛的新编剧,都只能说一句:改编的实在不行,上不了台面。不是曲子功夫太差,就是故事太过老旧,甚至让人不知道出自哪段典故。

期间,一位戏曲专业出身的编导,都要不停地咨询他:“陆老师,这段西皮流水改编自哪一段?我怎么从来都没有听过?”①

陆熙年不假思索道:“这是改编自豫剧《狄青征西》的一段唱词。豫剧大师陈素真早年唱过。现在很少有人唱这段。”

“陆老师高明。”

不一会儿,编导再次懵逼道:“这段唱词也没听说过,这又是哪段改编的作品?”

“这是改编自京剧《蝴蝶媒》的一段唱词,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京剧大师黄桂秋唱过。后来黄派没了传人,因此很少有人表演。”

“怪不得。”这位编导再竖起大拇指:“陆老师真不愧是活着的戏曲文化百科全书啊!”

陆熙年也学了点林桥身上的风轻云淡,只是幽幽道:“这些曲子都唱的不好听。”

其实不光是他这样想,这新编剧比赛还没过半,节目组的人马都听得快睡着了,群众也都走的七七八八,觉得无聊透顶。

王导更是抱怨道:“这些新编剧也太枯燥了吧?都不知道讲的是啥故事,唱起来也不好听。难怪现在的新编剧都没人爱看。还不如那些老剧听起来有意思。”

陆熙年知道无聊的原因何在:“现在所谓的新编剧,本来就是戏曲编剧们在故纸堆里翻检老剧本再创作,按照程式化来改编。无聊是普遍现象,唱腔和故事都是老的不能再老,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基础在。”

另外还有一点:尤其是和抖音快手的短视频比起来,这些新编剧动辄唱半个小时的戏,内容都太过于空洞乏味,根本没有吸引年轻人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在。

因此,新编剧只能由一小批戏曲爱好者听个门道。根本无法再走向大众化的市场。

这也是新编剧年年比赛,却年年推广失败的症结所在。国家曲协在推广戏曲文化上的努力,只能一次次付诸流水。

陆熙年知道,林桥所谓的“戏曲的余晖”,指的就是眼下这人走茶凉的局面。连观众都听不下去新编剧,那谁来买单再去创作?

他算是非常专业的戏曲爱好者,但他看了半天的比赛下来,别说满意的作品了,连让他点头道一句“过得去”的作品都没有。

看样子,不光是戏曲界的人才流失严重,连编导创作都陷进了原地踏步的窠臼里。

前排的评委们倒是不动如山,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这个局面,新编剧每年都表现这么差。能从矮子里面拔一两个高个头,就算不错的了,他们也就是完成任务而已。

到了最后一部新编剧表演结束,才轮到了林家母子粉墨登场。

他们只算是来客串的嘉宾,并不能算正式的比赛选手。

但一听到林家母子的名字,昏昏欲睡的摄像机大爷和编导们都振作起了精神,这一期节目的高.潮部分来了。

陆熙年更是眨也不眨地盯着台上——

林桥换了一身青衣的打扮,身穿青色的长衫,配以坎肩,四喜带,发间戴着华美的点翠头面。她的脸形本就是姣好的“鹅蛋脸”,非常适合这种青衣的妆容,一出场便婀娜多姿,让人不禁赞叹一句仙女下凡。

她却声明道:“各位老师们好,我不是专业的戏曲演员,今天只是重在参与……”

台下的评委教授们都放松了下来,大家都知道她是玩票的相声女角,不是戏曲门的人,便道:“你唱的这么好,说你不专业的话,那么还有谁是专业的青衣花旦?”

“林小姐别谦虚了,你能教出那么好的孩子,你自己的水准也肯定一流。”

“我真的只是个京剧票友,今天只是来献丑了……”林桥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