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战事起(第4/5页)

等听说朝廷征兵,还是有一批年轻人响应的,不过长安城的百姓过惯了安逸的日子,报名参军的人不多,但朝廷为没指望从这里招兵买马,主要还是从北五省征兵。

吴大学士又钻进了书房里,一天一夜后拿出了第二期报纸的底稿,拿去印刷厂印刷。

没过几天,第一批报纸就出库了,这一次吴大人没再往官员府邸送,而且全部投入各家书铺。

沈嘉想了想,在闹市街的一个角落里建了一个小小的报刊亭,方便路过的普通百姓买报纸。

别说,普通老百姓很少会去书铺那种地方,连脚都不敢踏进去,在街上就不一样了,谁都能买,而且卖报纸的小哥态度和善,闲暇时就站在窗口大声读报纸,吸引了一大批不识字的百姓聚集在路边。

“快快快,第二期报纸出来了,快去买。”

各家书铺前都挤满了人,掌柜不得不安排人手维持秩序,后来四海书铺想了个法子,在门口放了十个大箱子,将报纸放在其中,让客人自主排队去拿,一份两文钱自己丢进一旁的木桶里就可以,也没人会贪这点小便宜。

报纸一拿到手,许多人就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围读,看到首页写着一行大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然后写了外敌入侵的事情,连对方的首领名字,人数,在哪起兵都写出来的,学子们感慨道:“这报纸真是太便利了,以往战事我们哪里能知道这些消息,全靠道听途说。”

“可不是,以往的战报都是机密,我们根本看不到,你看,这下面还贴着朝廷的征兵令,将参军的条件、义务与待遇都写的清清楚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全看各个将领的人品和心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真是太对了,若不是我扛不起大刀,也想参军报效朝廷去!”

“这就算了,咱们是读书人,读书人有读书人的用处,虽然我们不能参军,但是我们可以给将士们写赞歌,如果我们以后为官,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对,我们现在应该更努力的读书,争取科举中第,争取将来能站在朝堂上为国奉献。”

“快看第二页,这首诗写的太好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众人翻到第二页,这一页密密麻麻都是与战场有关的诗歌,第一首便是刚才的那首,名叫《凉州词》作者署名是闲居散人,备注了这首诗是先辈留下来的,并非本人所作。

自从报纸开始征稿后,确实有许多人将先辈留下来的手稿送去,以前没有这个平台,哪怕真有佳作也无人知晓,自从大家知道报纸可以刊登送去的佳作,自然想把手里的好东西放上去给世人仰望。

“这首也好……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有人大声复读一遍,眼泪刷的流下来,哽咽道:“若是我现在开始习武,是否还来得及弃笔从戎,报效国家?”

这里面有几首诗是沈嘉送去的,全部用了笔名,也备注了诗不是原创,是前人留下的,至于出处,自然是找不到的。

整面版面刊登了诗词二十首,最底下还有一首闲居散人写的《送别离》: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凡国遇大事,男必在,与祀戎泯躯祭国,即燹骨成丘,溢血江河,亦不可辱国之土,丧国之疆,士披肝沥胆,将寄身刀锋,帅槊血满袖,王利刃辉光。吾不分老幼尊卑,不分先后贵贱,必同心竭力,倾黄河之水,决东海之波,征胡虏之地,剿倭奴之穴,讨欺汝之寇,伐蛮夷之戮,遂苍海横流,儿立身无愧,任尸覆边野,唯精魂可依!{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