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2/6页)

周武很是意外:“真的假的?”

余思雅不是才初中毕业吗?公社多少高中毕业的,甚至还有大学生,都没在省报上发表过文章。

“我亲眼看到了报纸,这还能有假啊。周部长,不跟你说了,我得去清河村了。”小李着急地说。

“等一下。”周武叫住了他,“你去过清河村吗?人都不认识你,怎么可能跟你走,我叫个他们本村的民兵骑自行车回去找他们大队长,把人给你带来。”

小李不是本公社的人,是去年调过来的,对公社的村子也不是很熟,周武愿意帮忙,他求之不得:“谢谢周部长。”

周武叫了个清河村的民兵回去送信,小李赶紧回去把这个事给冯书记说了。

冯书记听后非常诧异:“不是知青?是咱们公社自己人?不错,不错,谁说咱乡下的娃读书就不如城里的?”

冯书记心情大好,拿着报纸,逐字逐句地读了起来,读完一遍又读第二遍,等周部长来,他还在念。

“读啥呢,这么认真,上面的文件?”周部长明知故问。

冯书记心情好,不计较,指着报纸赞不绝口地说:“我看余思雅同志的文章呢,写得真好,充满了真情实感,后面还写了你呢,原来咱们那天加餐的那只鸡是你掏的钱啊。好你个老周,风头都被你出了,这下全省都知道咱们红云公社有个周部长。”

周部长接过报纸一看,还真是。周部长文化水平不高,不懂什么辞藻、什么修饰,但他政治觉悟高,一看就明白余思雅的这个文章为什么会被省报录用了。

这篇文章开头写了丈夫去世后,家里遇到的困难,然后写公社干部主动帮忙照顾,要回抚恤金和粮食,最后表明态度说自己不改嫁要留在夫家帮忙把夫家的两个弟妹抚养长大。

前略后详,整篇文章反应了一定的问题,但整体的基调是积极的,向上的,对广大的基层干部的所作所为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不着痕迹地自夸了一把。这样积极正面向上的烈属军嫂也是值得拿出来作为典型人物宣传的。

这姑娘果然是个聪明人。

“确实挺好。”周部长赞同冯书记的看法。

冯书记拿回报纸:“而且孟部长打电话来说,这篇文章被新华社看中了,可能要到更高的平台发表,咱们红云公社在全国都要出名了。”

“全国?”周部长这会儿是真吓得不轻,“小余这篇文章真写得这么好?”

冯书记知道的内情多一些,他按下报纸:“应该是跟上个月邻省扒出的一起陈年旧事有关。有个牺牲同志的抚恤金被人冒领了,没有到他父母妻儿手里,而且在他死后,还被人霸占了人家的自留地,妻儿在村里也经常受欺负。他的儿子长大后,跟这些人发生了流血冲突,闹得很大,造成了一死两伤。”

这样的恶行事件不会轻易报出来,但冯书记去县里面开会的时候听人提起过。估计上面也要整顿这个事,毕竟后方不稳,前方就要乱。

但为了更好的舆论导向,在报道负面新闻的时候也要适时地报道相应的正面新闻,免得引起恐慌和不满。

没有人比一个愿意留在夫家抚养两个没有血缘关系弟妹的烈属亲自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了。余思雅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恰逢其会,早两个月,晚几个月都赶不上。只能说运气太好了,刚刚恰在这个点上。

周部长听说了缘由后很高兴:“早该整顿了,别人拿命换回来的钱,这些人也好意思贪,真他娘的不是个东西,老子有时候都想一枪崩了这些家伙!”

“确实,有些人太不像话了,是要整顿,不过老周你可不能胡乱。对了,老周,我有个想法,咱们咱们要对烈士的父母妻儿多照顾一些,这不八一建军节快到了吗?回头你们武装部统计一下,咱们公社虽然穷,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但也要表示表示。我提议咱们下乡给这些烈属一家发五斤大米,一斤猪肉做慰问。”冯书记轻轻敲着桌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