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师从 ……(第5/9页)

这药膏都是用上等的药材做的,药效持续一天是足够的了。

皇帝却赞同道:“就该多抹一些,反正这些药膏在太医院多得是。”

他又打开苏叶手上包扎的白布,见伤口确实很浅,过一阵子估计就要彻底消失不见,这才真的放心了。

看皇帝的心情终于好转,苏叶才敢问他刚才进来为何沉着脸色。

皇帝提起盐税减少,觉得金三保实在不堪大用。

让他去收税,收是收到了,却每次都被盐商牵着鼻子走。

盐商哭诉盐价高了,赚的钱少了,税收也少了,金三保难道就相信了吗?

苏叶听着就明白,金三保未必是真的相信了,而是实在拿这些盐商没办法。

他能怎么办,把盐商一窝端吗?

这个连皇帝都没做过,金三保凭什么呢?

如果不能直接闯进盐商家里看看他们的账本,根本无从得知盐矿产出的真正数量,更别提是具体售卖的真正数目了。

皇帝都做不到的事,实在太为难金三保了。

不过他能收得上不算少的一部分盐税,说到底还是盐商暂时并没有胆量跟皇帝撕破脸对着干,但是以后就未必了。

手里的银钱多了,金山银山有了,自然就想要权力。

像如今的盐商其实还是被捆绑在当地官员身上,策反成自己人可以,却也不可能真的忤逆。

官员伸手要钱,盐商还不能不给,估计也觉得不得劲,还不如翻身当主人的。

苏叶就是不明白这些盐商为何能牢牢掌握所有的盐,于是便请教皇帝,才得知盐商都是世代继承了盐矿,里面能出产盐,等于是垄断了。

她仔细一听,才知道如今的盐大多是岩盐。

岩盐其实就是盐矿,也叫盐窝,就是盐商们世代继承的。

挖开地底,掘出带盐的岩石,再人工弄上来,敲碎盐岩石后再反复熬煮好几次,才得出盐巴。

盐岩石得在底下反复找,敲碎和熬煮的工序多,而且岩石的含盐量未必一样,有多有少,得出的盐巴数目也不一样,时多时少了。

这种效率低,出产也不高,所以盐价高居不下也是能理解。

当然也是因为盐商需要人手挖盐矿,产出多少只有他们知道,价格也就由他们定下,肯定只多不少。

皇帝见苏叶听得认真,想着她这脑瓜子总是有很多奇思妙想,便随口问道:“怎么,叶儿对这些感兴趣?”

苏叶听后还认真点头了:“皇上说得仔细,深入浅出,叫臣妾都听明白了。这叫臣妾想起之前大阿哥和二阿哥冬天在屋里玩大船,放在水缸里能浮起来,当时皇上说是在水缸里撒盐了?”

皇帝点头,这事他也是记得的,但是不明白苏叶怎么问起此事来。

苏叶继续说道:“既然盐巴能融入水里,臣妾看藏书阁的书中有说千里之外都是海水,源源不绝看不见尽头,这些海水还是咸的,要是煮一煮,是不是就会出盐了?”

皇帝有点惊讶她的举一反三,又对藏书阁看过的书居然有印象,是个喜好学习又记忆不错的,便颔首道:“不错,据闻东南沿岸,尤其福建有渔民每户人家就是把海水用大锅反复煎煮,出产并不高,就是家里人吃着,听闻盐巴的颗粒大,又泛着黄,看着不雅,味道也不太好,透着苦涩。”

加上福建通往北边的都是山路,运输起来太麻烦,盐的质量又不好,所以很早之前就被放弃掉了,大多就是自产自吃,虽然味道不好,不过穷苦人家能凑合着吃了。

毕竟不吃盐,他们就没力气打鱼,味道不好却对身体好,也就不大讲究,能吃就行了。

皇帝吃的自然讲究多了,这种粗糙的盐巴当然进不了宫里采买的眼,不过他还是知道此事的。

苏叶诧异,这时候福建已经开始做盐了?

不过居然是用煎煮,而不是直接晒盐,真是暴殄天物。